法治信访 “花”开蒲城——应城法治信访实践侧记

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陈亮在应城市调研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先来察看应城市接访业务规范化试点情况

“承包户户头上的自留地是村集体的土地,你父亲早些年跟他签订转让协议不合法。但是,一码归一码,别个这么多年一直在田边种树,收益权还要归对方。本着讲法律、讲道理、讲情面的原则,田归你,种的树你要给补偿。”应城市黄滩镇上河村支部书记李汉想,通过电话给远在新疆务工的村民李某某做调解工作。

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通过法定途径解决信访矛盾纠纷,这是应城市将法治纳入信访,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径的实践呈现。

近年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城市信访局创新实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信访工作,建立起了法治信访的新业态,让法治之花开遍蒲城。

列指南,“分”出条理化

2015年底,应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信访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全面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用法治思维明晰信访工作职责,促信访工作逐步迈入法治化轨道。

信访事项办理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分流、依法办理?对涉多个部门的信访事项,如何明确主体责任?哪些问题应该进入法定途径、出具什么法定文书?在没有明确、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分类处理如何实施?……起初,摆在应城市委、市政府及信访部门面前的,是一大堆的问号。

“依法解决”才是检验信访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应城信访部门汇总梳理近些年群众信访诉求,排查出505个常见信访问题,将其分为司法途径、仲裁复议途径、行政法定途径、信访途径四大类,逐一明确法律依据、办理单位,并制订《应城市常见信访事项法定途径清单》,为分流信访事项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提供参考。

信访诉求通过依法分类处理以后,信访诉求该找谁,一清二楚。既避免了信访人盲目奔波、无序上访,又让国家机关和行政部门充分履行法定职责,促进了信访问题回归法治轨道解决。

李某某的信访事项,其实源于一件小事:李父早年私下与村邻协议,以3000元价格转让自留地。父亲去世后,李某某认为该转让不合法,不予承认;而对方因手握李父生前所立字据,坚持认定对土地拥有生产经营权。双方十来年纠纷不断。今年4月9日,李某某尝试通过应城市长信箱反映情况。应城市信访局接访后,根据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责任清单,转交农业农村局和镇共同办理,成立由镇、村两级组成的调解处理小组,仅用一周时间就有效化解了双方矛盾。

抓甄别,“判”出精准性

情况不太复杂的信访事项可以直接分流。那么,信访问题中的“疑难杂症”如何高效化解?

应城组建诉访分离、部门职能、人事分离、层级管辖、督办问责5个信访诉求分类甄别专班,建立由33名熟悉业务和政策法律法规的专家组成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专家库,探索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化解工作机制。

对于诉求较为复杂的信访问题,信访局组织法律顾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商确定分流。经会商后仍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则由信访诉求分类甄别专班按程序甄别审定。

甄别结果报该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审批后,特殊疑难信访事项交办给责任主体单位落实,同时设工作专班督办问效。

一套流程下来,可以解决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分类不明、分流不当、甄别不准,特别是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分类难、 甄别难、分流难等实际问题。

应城市信访局接到翠鸣居小区居民网上投诉,称有辆“僵尸车”长期停在小区无人管,占用车位还有安全隐患。停在小区里的报废车,到底该哪个部门处理,之前并无明确界定。接访第二天,市部门职能甄别专班召开市公安、房管、城管、信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对该市城区“僵尸车”信访问题进行分类甄别,以明确办理责任主体单位。

经协商讨论,会议明确了城区“僵尸车”问题的办理主体单位:居民小区内的,由交警牵头、房管配合;城区道路上的,由交警牵头、城管配合。在翠鸣居小区停放了两年多的“僵尸车”不到两天即被拖离。

特殊疑难信访问题的甄别与化解过程,让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的界限越来越清晰,愿意通过法定途径反映诉求的群众越来越多,一大批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了妥善解决。

强效率,“办”出加速度

“真没想到,纠结我们兄妹这么久的难题很快就顺利解决。感谢市信访局的同志和律师!”5月16日,信访人贾某激动地为该市信访局的工作点赞。

贾某兄妹5人因父母留下的一套待拆迁房产继承权产生矛盾,去年还曾多次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缠访。今年5月,几人来到市信访局,当值律师为他们释法析理。在律师建议下,贾某等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判决5人每人获20%的拆迁款。走司法途径,事情得以圆满化解。这是应城市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把“法治”挺在信访工作前面的缩影。

在信访工作中践行法治化思维,让问题“产生在基层、排查到基层、解决到基层”。目前应城市信访总量虽不减,但到市赴省进京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明显减少。

2019年1-5月,该市共受理信访案件1504件,通过信访分类,信访途径占13.3%,其他法定途径占86.7%,群众带着合理诉求来访,都能被清晰地引导到相关责任单位,更加快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信访事项平均办理25天,信访事项办理满意率达99.88%。

应城市市委副书记田洪年总结说:“只要肯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就能杜绝推、拖、顶、踢现象,也不会出现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

贯法理,“立”出风向标

引导群众摒弃“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治本之策,是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应城在进一步畅通依法维权渠道同时,加强法治信访宣传,引导信访人依法维权、理性信访,引导群众从“信访”向“信法”转变,在全市形成 “依法信访”、“依法办访”、“依法治访”的社会氛围。

5月26日晚,一场露天电影在应城市陈河镇广场放映,从四乡八里赶来的乡亲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影片开映前的“开胃菜”——关于依法信访的宣传动漫短片。

以电影公司的露天电影巡回放映为平台、利用好看易懂的微动漫开展信访法治宣传是应城的创新之举。该市每年要在城乡放映露天电影4000场,每一场次,都变成信访宣传的法治课堂。

为了把信访苗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应城市信访局还设置纪委监委、公检法、人民调解接待、律师等接访窗口,探索建立了律师、“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民间权威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模式,让法治信访更具公认度。

应城还通过跟踪事情处理的结果,确保每件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办,及时解决和消除不稳定因素,信访部门也由以前问题“中转站”变为解决问题的“终点站”。

从2017年起,应城持续开展打击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重点对缠访闹访、以访获利、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信访共识。

近年来,应城处理信访诉求的创新做法受到多方肯定,“职工养老待遇信访事项”作为分类处理典型案例,被国家信访局列入《出精品见实效——创新工作方法依法处理信访问题100例》向全国推介;建立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评估化解机制”被作为“湖北信访特色实践”在全国信访工作专题会议上推介;2018年11月,该市信访局荣获第二届全国“法治信访进步”入围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