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董晓芳 刘艳 搬进星火安置区后,孝南区广场街道星火社区居民孙福益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无意中的一句“牢骚话”被社区当作“金点子”采纳。12月29日,说起这段经历,他乐开了花:“随口发牢骚,引起了社区领导重视,让我们实现了心愿。”
星火社区上年纪的居民较多,都喜欢到楼下空地乘凉聊天。“夏天太阳晒、冬天冷风吹。就不能专门搞块地方,让老人们坐一坐?”孙福益等居民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孙月来抱怨。社区利用一楼架空层建成两个活动室,配有桌椅、电视机、报刊杂志、饮水设备、空调和卫生间等,让大家感觉生活更惬意。
“除了缺活动场地外,还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社区真心倾听,居民纷纷“吐槽”。星火社区搬迁一年来,孙月来的笔记本上记录了数百条居民的牢骚话和埋怨话。从群众“牢骚话”出发,社区相应建立文明“红黑榜”制度、设置共享宴席厅等。
把埋怨当心愿,把牢骚当正事。星火安置区的做法,同样在老澴河城西、西湖桥、文昌阁、九真、光明、府前、渡口、双合八个安置区实践着。
随着老澴河一期综合治理建设完成,2020年底,老澴河沿岸6000多户居民先后搬迁至九个安置区。从传统村居到现代化新社区,如何完成心理和习惯上的新旧转换?基层社区治理,开始了崭新的探索。
“干部干,群众看。”力气出了不少,但群众不买账。如何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孝南区书院街道城西社区带动退休老党员和公益热心人建起“城西大妈”志愿团队,深入群众,摸清诉求:“小区乱丢乱倒,没有路灯,咋没人管?……”把群众所需的事干起来管起来,群众自发参与,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解决了。
“不能种田了,我们怎么打发时间?”居民发牢骚。新华街道府前社区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人文府前”党建品牌,组建老少会和妇女儿童之家,组织小小解说员活动,用文化活动吸引居民,慰藉了群众的精神需求。
与民共振,“牢骚话”里听民声,将倾听牢骚作为一种了解群众诉求、评判工作质效的抓手,积极补齐工作中的短板,以闻过则改的责任和担当赢得群众的认可——老澴河各安置区进行个性化、差别化探索,难题迎刃而解,社区事务被管理得井井有条,缔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幸福家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