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四城同创”工作见闻

背街小巷的美丽蝶变

——孝南区“四城同创”工作见闻

背街小巷被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背”而“小”,但却是居民每天必经之路,它的好坏关系到居民的宜居指数、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近年来,孝南区委、区政府把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纳入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将其作为一项惠民重点工作。

自2014年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启动以来,四年里,城区106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近日,记者走进正在建设中的三处老社区,看看改造中的“她们”是什么样子。

脚下修路,头上亮灯

位于老城区的一些小区,建设年代较早,基础设施标准较低,电网杂乱无章、老化严重等现象突出,小区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渡口社区的黄花小区就是其中一个。

多年来,由于黄花社区道路坑洼、泥泞,加之社区里没有路灯照明,给附近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满身。“路不畅,灯不亮,说的就是我们黄花社区以前的情况。”村民告诉记者。

社区网格员魏自平将情况反映到社区、街道,最终黄花社区获得了背街小巷改造的名额。

魏自平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改造下水道120米,路面维修644.1平方米。路修好了,原来破烂的土路被崭新的水泥路取代,路面平整宽敞,社区居民赞不绝口。

今年四月,黄花社区完成了重要地段4盏路灯的安装工作。为让照明设备辐射到更大的区域,今年社区又新增了8盏路灯。“有了路灯,晚上在社区里走路看得清了,更有安全感了。”魏自平自豪地说。

路修好了,灯也亮了,黄花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居民们都说,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真真正正帮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

老社区刷出“新颜值”

孝南区城西社区孟家窑以前是个“水凼子”“臭窝子”,环境脏乱、水沟纵横。由于没有沟渠排水,加之地势高低不平,雨季里,孟家窑十天就有七天淹水,生活污水、泥水、杂物等肆意横流,臭气熏天,难以下脚。无奈之下,村干部找来水泵,不分日夜排水、抽水,但并不是根本之策、长久之计。

那几年,村民最希望的事儿就是早点把路修好。2016年下半年,这个诉求得到了回应。

“2017年初,政府开展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孟家窑也在其中,这可把乡亲们高兴坏了!”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八组组长孟春林告诉记者,他们将这件高兴事儿通知到了村里,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了修暗沟、硬化路面的方案。

今年8月下旬,孟家窑改造项目动工了。修暗沟、铺设透水砖、硬化路面……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

“真是好啊!感谢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着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古稀老人刘金娥高兴地说道。她领着记者来到了不远处的自家门前,路面已经硬化,工人们正在洒水。

据悉,城西社区孟家窑将改造下水道320米,路面维修1200平方米,工程预计在近期全部完工。

污水塘将变休闲广场

车站街道黎明社区紧邻火车站,是个典型的城郊村。村中环境脏乱差严重,特别是大陈湾污水塘的污染尤为突出,雨季污水横溢、蛇鼠乱窜、垃圾漂浮,村民苦不堪言。

陈贵萍是大陈湾一位广场舞爱好者。前几年,村里掀起了跳广场舞的热潮,但由于没有可供村民跳舞娱乐的场所,每天吃完晚饭后,只能相约步行抄小路到火车站站前广场跳舞。

“一去一回就要花半个小时,每次没跳一会儿天就黑了,很不方便。”陈贵萍吐苦水道,大伙都希望村里能有一个固定场所供村民们休闲健身。

群众呼声强烈,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多次到街道和社区反映情况,到相关部门表达诉求。为此,街道确定了将休闲广场建设与污水塘治污结合起来的改造方案,请专业人员到大陈湾污水塘进行勘查,并按照全市背街小巷的改造要求,明确整治方案,准备对总面积320平方米的烂泥塘进行综合整治,扩建为12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休闲广场。

目前,水塘的基础铺设工作已初步完成,后期将进行坡面加固、地面硬化、植被移栽工作,居民盼望的休闲广场指日可建了。

(作者:张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