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老大”要求“摘帽”

9月7日下午,阳光仍然带着火辣辣的味道。在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的一处蔬菜基地里,一个矮小、瘦削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着:收菜、翻耕、打药……尽管一瘸一拐的步姿走得颇为艰难,但脚步却极为坚定。他就是孝感市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安学,是河界村120户菜农里名副其实的“菜老大”。

今年49岁的李安学生长在河界村,以务农为生。一岁时,李安学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不但走路不方便,就连站久了身体都很吃力,更不用说做什么重体力活儿了。

1992年,24岁的李安学经人介绍与田爱荣结婚。田爱荣也是个苦命人,14岁在田里收割稻谷时意外被高压电击中,致左手肘部以下被截肢。新婚不久,夫妻俩便到武汉租地种起菜,还喂养了几头猪,一年能挣个几千元,一家人勉强够糊口。但随着租种土地的征用,夫妻俩只能回到老家种田。

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饭是能吃饱,但手头总没有钱。随着2个孩子的出生,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

除了种水稻,李安学还种起了菜,自家吃不了拿到集市上去卖,贴补一下家用。在种菜的过程中,李安学摸索出一套种菜的经验,加上人又热心,乐于教授别人种菜,被四邻乡亲奉为“菜老大”。但苦于无本钱,无法扩大生产。

河界村村支书罗元桥介绍,2010年,河界村被区里作为整村推进的农业试点进行改造,荒地被整平了,路修到了田边,水、电全部都通了。特别是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后,市直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犹如给村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李安学也是其中受益的一员。

工作队根据河界村的特点,鼓励村民们用蔬菜大棚种植蔬菜,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就有一条,村民建一个大棚只需自己花一半的钱,另一半由政府补贴。

“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再不好好干那可不行!”李安学说,政策好,还得自己勤劳肯干。很快,他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一心一意种起了菜,并琢磨着如何扩大生产。

今年4月,李安学与其他2位村民合伙成立孝感市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110个蔬菜大棚,共投入40万元发展生产,其中10万元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贷款。他还主动邀请贫困户来他家打工,每天干半天活,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

日子刚刚过好了,李安学又有了新的想法。今年5月,李安学找到村委会,要求取消自家夫妻俩的低保,主动不要低保户的帽子。

“我现在房子做了,姑娘嫁了,儿子也成人在打工了,种菜一年的收入应该也可以,还是把低保留给最需要的人吃。我虽然肢残但志气不能残,不能老吃国家的低保。”李安学这样解释他主动“摘帽”的想法。

接下来,李安学还打算再增加一些蔬菜大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带领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

(作者:黄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