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要素瓶颈 激活发展潜力
我市创新资金土地人才资源整合机制
经过连续多年的改革突围,今年我市金融机构贷款进入千亿级规模。截至10月底,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04%,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比年初增长9.26%。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市坚持市场化导向,不断创新思路和办法,加强资源整合,大刀阔斧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有效地激活了发展潜力。
破解资金瓶颈。近年来,我市接连出台《孝感金融业助推全市跨越发展的十八条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硬措施,以“十大融资办法”打出融资创新“组合拳”。2014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融智+融资”政银企集合贷。继孝感市农商行之后,我市正在积极组建以民营企业为股东的楚商银行,这将成为众邦银行之后我省申报的第二家民营银行。今年4月26日,湖北楚商澴锋创业投资基金顺利签约,我市首支创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将有效支持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5月12日,我市第一支PPP发展基金设立,随后,我市静脉产业园(一期)、大悟县污水处理设施、市文化中心、临空区地下城市综合管廊成为财政部PPP示范项目。
保障用地供给。探索七大土地增容措施,严格执行“土地跟着项目走”、“好、优、快则先”、“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期供地”、“保重点、保当年、保开工”等供地政策;积极推进《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衔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多规合一”。“三类集约”用地的新模式,为孝感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截至2015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52平方公里,县(市)城区功能不断完善;25个产业集聚区汇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1家,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5.5%;新农村建设加快,30个重点镇和100个中心村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开工建设城市、城镇和农村三类新社区211个;大力实施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二次招商,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多途径盘活存量土地5.4万亩,有力保障了发展需求。
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2年起,我市启动“槐荫人才”计划。2014年8月,再次推出“升级版”,坚持高端引领,瞄准基层需求,深化政策创新,在改革中推进育才、引才、用才工作。至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约为52.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十分之一,其中党政人才1.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2.4万人、高技能人才11.9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2万人,初步形成了层次科学、创新力强、专业实用的人才队伍格局。目前,全市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62个,建站数量全省第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达30多家,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40余家风投融资机构进驻寻求合作机会;组建重点产业创新团队54个,累计科研投入达11909.4万元,开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87项,新申报各类专利64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6785万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