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箔”发,跨越几微米的“鸿沟”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曾潮

全媒体记者佘玥

“搞技术遇到困难,就要钻研进去努力解决。”这是湖北中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曾潮的工作态度,也是让他一路走来,取得成绩的制胜法宝。

初见曾潮,他正在生产车间和同事对新产品的技术细节展开讨论,像这样的技术研讨是他的工作日常。工作十余年,曾潮一直专注于铜箔生产工艺改进、创新、研发。从最初的7微米单面光电解铜箔,到现在的6微米、5微米、4.5微米双面电解铜箔,一步步见证着他率领团队实现一次次突破。

“你知道4.5微米有多薄吗?”见到记者前来,曾潮做了个形象的比较,“一根头发丝的平均直径大约有60微米,也就是说,4.5微米铜箔的厚度不到头发丝的1/10。”

铜箔作为新能源领域储能系统及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其极薄化是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和减少电池体积的重要基础之一。

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曾潮加入中一科技,彼时公司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随着锂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铜箔行业的大步前进,公司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开始致力于研究生产超薄、高品质铜箔。

然而铜箔越薄,生产难度越大。“每一微米的提升都是一次挑战。”曾潮表示,既轻又薄的铜箔产品,要保持较高稳定性能,既需要保持较好的延伸力,又需要拥有一定的抗拉力。这些严苛的指标要求导致铜箔产品从构思到落地要历经论证、实验、试产等诸多步骤,可谓困难重重。“就像保鲜膜卷不好,容易撕边、起皱。”

为了攻克难题,曾潮经常在车间和实验室里两头跑,一直试验、调整配方,不停改造、更新设备,不断摸索、提升技术,光是添加剂配比就试验了上千种,电流、温度、转数、张力等生产工艺更是反复调试。

2019年,在此前多年技术积累基础上,曾潮带领团队最终突破了4.5微米超薄双面电解铜箔的研制难关,掌握了与行业关键工艺相关的多项核心技术,贯穿溶铜造液、生箔、后处理及分切工序全生产工艺流程,并参加了深圳高交会展。目前,公司研发的4.5微米电解铜箔已开始量产,其性能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6微米、4.5微米超薄双面电解铜箔作为主力产品,已批量向下游知名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锂电池厂商供货。

如今,中一科技已成长为业内知名的铜箔专业制造商、中国电子铜箔材料专业十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潮也从青春年少迈入中年,成为了中一科技追梦岁月的见证人。他曾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厚积薄发”,即铜箔技术上是向深厚积累,铜箔产品上则是向极薄研发。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前进脚步从未停歇。工作期间,曾潮参与了公司12项发明和新型专利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多个工艺节能改造等。其中,他负责的无水冲洗工艺(专利号CN110424012A),每天可减少表面钝化处理用冲洗水210吨左右,在保证铜箔表面性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减少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的产生和铜箔起皱等缺陷问题发生,简化了生箔机传动,提高了铜箔成品率。他也先后荣获“产业工匠能手”“孝感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间铭记奋进者。曾潮深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铜箔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我会不畏艰难、深入钻研,带领团队做到研发一代、量产一代、预研一代,用心打造出更为先进的‘中国智造’高端电解铜箔。”


(作者:全媒体记者佘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