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心理慰藉曾为孙中山追思会演奏 据1921年一期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杂志(The Boston M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上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文章显示,一位曾来到协和医学院访问的美国医生莫里斯·桑德斯(Morris Sanders)提到,礼堂拥有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台剧院管风琴,并且都是洛克菲勒的私人捐赠。洛克菲勒希望医生在为病人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也能让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沈媛判断,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是当时北京市硬件设施最好的文化演出和活动场所,也因此林海音在这里举办婚礼,林徽因、徐志摩来这里演出英语剧《齐德拉》,甚至孙中山的追思仪式也曾在这里举办。
历史资料显示,1921年礼堂正式启用之后,各界人士在这里多次举办音乐、戏剧、舞蹈活动,其中很多都是对外售票的演出。因此可以推断,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在当时是北京重要的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在当时很少有的西式演出场所。在杨周怀所著的《基督教音乐》一书中,作者提及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中外人士组成的“北平艺术家协会”(Peking Fine Art)合唱团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进行排练,其中担任管风琴伴奏的是协和医院的张光璧大夫。 更有意义的是,协和管风琴冲破了人们对管风琴为宗教而生的刻板印象。在众多的文化事件中,协和管风琴不仅仅是见证者,它的加入让活动本身变得更加庄严、有仪式感。“在那些重要的时刻,礼堂中的管风琴作为镇堂之宝,是肯定会被奏响的。”沈媛认为,20世纪初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觉醒年代”,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听管风琴演出的人,都是勇于接纳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人,他们已经把管风琴当作纯粹的乐器来欣赏了。“让管风琴还原它的乐器属性,把管风琴当作一个独立的文化来对待,是我们直到今天还在推崇的观念,而那个年代的进步青年显然已经做到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