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是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的现实要求,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必然选择,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深秋时节,走进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一期菱角湖片区现场,近500亩的土地已经完成复垦。不远处,一座充满时代感的水塔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些老旧厂房、猪场,破败不堪,是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进行,让这里变了模样。“这里将会整理成一片高标准农田,目前正在修建灌溉用的水渠。”负责项目建设的朱湖办事处党工委宣传委员肖小清告诉记者。
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朱湖,辖有4个社区、29个生产队、51个自然湾。一些自然村湾规模小、布局零散、杂乱无章,居民点零星散居,空心村较为普遍,环境面貌较差。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主要集中在朱湖四汊集镇,远离镇区的居民生活、上学、就医等多有不便。
此外,由于乡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内的留守人员主要以老人为主,耕作能力低下,农田产出不高……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下,制约了朱湖的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于朱湖而言,正当其时。
2020年9月,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获批为国土综合整治省级试点项目;2021年3月,被自然资源规划部定为国土综合整治部级试点项目。
结合实际,朱湖办事处迅速制定详细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覆盖实际范围7.53万亩,分为农业用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整治三个类型,计划分三年实施,两年完成,到实施期末,形成“一主一副多点”的村庄布局。
肖小清介绍,按项目建设规划,朱湖目前29个生产队中有19个生产队的村庄需要整体搬迁,统一集中到宜居宜业的四汊中心社区、塘口中心村,从根本上解决村湾布局零散,土地碎片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群众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不便的问题。
建设民生工程,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开展工作前,朱湖办事处做好准备工作。办事处、社区、生产队干部到居民家做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向群众充分宣传国土综合整治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项目一期居民点、老旧企业拆旧和搬迁还建区施工,以及复垦同步实施。
塘口社区是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整个社区按规划需搬迁房屋550户。拆迁工作启动以来,塘口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立东走遍社区7个生产队550户搬迁对象,带领党员干部完成搬迁签约280多户、搬迁房屋189家,成为朱湖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的行动标杆。
“项目落在塘口,服务群众、抓好落实是我们的首要职责,也是基层干部践行孝南‘十则’的试金石。”张立东说。
在白垸生产队,78岁的农户饶水元脸上笑开了花,“好日子到底还是盼来了,马上就要搬新家了,到集镇上去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推进项目建设落地落实,朱湖把民生摆在首位,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正因为如此,原计划今年朱湖全域搬迁房屋510户,根据群众意愿和项目试点需要,增加到700户。
“前期是我们催群众,现在是群众催我们,协调服务到了位,群众更加安心放心了。”肖小清说。
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最终目的是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一体化解决国土空间优化问题。
我市充分发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平台的抓手作用,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旅养融合、土地要素保障贯通落实、一体推进,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居民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同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十大农业产业链项目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目前,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一期菱角湖片区已完成老旧厂房、居民房屋拆迁,近500亩土地已完成复垦。塘口片区已完成白垸生产队、协和生产队以及协和一生产队220余户房屋拆迁,其他生产队正在加快进行。还建安置房桩基工程完成,预计今年底可按计划完成两个片区国土综合整治任务,新增耕地2000亩以上。
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实施“二次垦建”,推进农场城镇化、耕种规模化、农业标准化、产业绿色化发展,朱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将率先建成乡村振兴的样板。
在应城市杨河镇,我市另一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部级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融、建”方案和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制定了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和行动计划,已完成140户房屋拆迁工作,目前正在同步进行土地平整及配套工程建设。汉川、安陆、孝昌等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未来,全市一个个融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产城融合、风光优美、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大美城乡将遍布澴川大地。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沈怡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