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达人”的别样人生
喻少华
16年来,他已累计献全血9次,献成分血107次,共计84600毫升,挽救了214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成为孝感首个献血突破百次的无偿献血志愿者,4次获得全国献血志愿者金质奖章。每个针眼代表挽救了一条生命,是生命颁发给他的最高奖章,每次挽起胳膊看到200多个针眼,都让他自豪、快乐,激励着他做好无偿献血这个“第二事业”,他决心把这项事业进行到底,一直干到60岁“退休”。他就是喻少华,湖北晨隽保安服务公司应城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名普通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2001年8月的一天晚上,喻少华在应城广场散步时看到了几乎天天都停在这里的采血车,看完了工作人员递上的献血宣传单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血是生命的源泉,是父母给予的,然而更是那些垂危的生命急需的,自己身体好,帮点小忙总行吧?就这样,没经过多想,第一次献了200毫升血,留下了献血的第一个针眼。当他收到孝感中心血站短信,得知自己的血液合格并且挽救一名患者生命时,心情无比激动。从此,一到献血间隔时间就会主动跑去献血。慢慢的,他感到个人献血远远不够,于是加入了孝感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应城献血志愿服务队,只要有时间,就主动跑到街头义务帮助宣传。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妻子和女儿也成了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一些亲戚、朋友、同事也主动参与到了无偿献血者的行列。
他是一名无偿献血者,更是一名普通人,也遇到过普通人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2006年,他到采血车上献全血时,孝感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推荐他献成分血,并邀请他去孝感参观,采成分血就是用一个针管把血流入一个机器,过滤出血小板后,用另外一个针管再回流到身体。看到采成分血的全过程后,他心里产生一个个疑团:采血机器是否安全、专采血小板是否对身体有危害?由于克服不了心里障碍,那次参观后他退缩了。回来后,他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渐渐了解到采成分血是安全的,一次采集还可以挽救2个患者的生命,而且一个月可以采2次。能救更多生命的想法驱使他克服了心理障碍,鼓起勇气献了成分血,几次下来,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不适,于是坚定了他献成分血的决心。
喻少华也遇到过家人、同事的不理解。以前,献全血在应城就可以,而且时间短,怕家人不理解,每次都是瞒着家人偷偷去。 自从开始献成分血,由于采成分血的设备只有孝感有,要经常两头跑,要跟单位请假、还要瞒着家人,次数多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妻子的逼问下,他说出了实情。献血的事“穿包”后,家人、同事没少规劝他,但他每次都搪塞敷衍,妻子看大家规劝没用,开始对他进行“经济封锁”,每次献血间隔时间一到,他就找朋友借钱搭车往孝感跑。
记得2007年腊月二十七,别人都赶着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接到孝感中心血站电话,说血库告急,喻少华二话没说,放下手上正在包的饺子,准备出门,妻子十分不情愿地说:“大过年的,你少献一次不行吗?”“这是救人的事情,人命大于天,一定要去”,刚说完,溜着就不见人影。
他的执着打动了家人和同事,他们也渐渐地理解和支持,不仅加入献血志愿者行列,还义务宣传无偿献血。有了家人和同事的支持,他献血更加有劲头了,组建了应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参加了中华骨髓库骨髓采集,动员更多人加入献血志愿者队伍。
“飞渡哥”单手托娃 架起空中救援通道
——记大悟县消防大队消防员刘晓朋
刘晓朋
单手托举一个小孩,另一只手扶着绳子,在黄泥色的洪水中行进!几天来,一组“飞渡哥”单手托娃的防汛抗灾的救援图片,在网上蹿红。这个“飞渡哥”就是大悟县消防大队消防员刘晓朋。
大悟当地从6月30日晚就下起了大雨,当晚10时许,在京珠高速武汉往郑州方向大悟路段,一辆运输玩具、书包及衣服等物的厢式货车起火,他和同事迅速赶赴现场处置,一直持续到7月1日天亮。而此时,雨越下越大,从早上6时23分起,大悟城关先后有10多个地方的居民,因淹水或 被困等报警求助。一夜未合眼的刘晓朋和同事们迅速投入战斗,他前后参与了四五起接处警。
7月1日下午近1时许,大悟县阳平镇新寨村被淹,不少居民被困。接警后,刘晓朋等5名消防官兵紧急前往施救。
“洪水最深处,齐胸!”身高1.7米的刘晓朋回忆说,当他们赶到紧靠一条小河的一处居民区时,发现暴涨的河水将居民区淹成了泽国,多名群众在一栋遭洪水围困的楼内呼救。当时雨还在下,水位还在不断上涨,情况危急。而当天因为警情多,救生抛投器等救援设备已在其他救援现场派上了用场,情急之下,现场指挥员决定在居民楼中间利用绳索架设空中通道,营救被困人员。
快速决定营救方案后,刘晓朋将一条绳子系在腰间安全带上,下水游向洪水围困的楼栋,其身后,两名战士拽着绳子的另一端。 在湍急的洪流中,刘晓朋强渡了约80米,抵达楼栋,徒手爬上2楼,将绳头系在了居民楼内,然后在现场群众和民警的帮助下,成功架起了一条空中通道。
由于楼内有老人和小孩,刘晓朋一手抱着幼儿,一手攀爬在绳索上,成功将幼童救出。就这样,刘晓朋在绳索上往返12次,救出6名被困群众。
今年32岁的刘晓朋,孝感云梦人。他因救人“壮举”随后被同事们笑称是“飞渡哥”。救人当天,他因为头天夜里一夜未眠, 早上只吃了点干脆面,又出了几个任务,体力消耗大,加之洪水也有点冰凉,当天救援结束后,他一度感冒了,但是,他和同事们仍然每天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奔赴新的救援处置现场。
梁小龙、梁龙兄弟事迹材料
梁小龙、梁龙兄弟
梁小龙、梁龙两兄弟,弟弟梁小龙因母亲病倒放弃学业,圆哥哥求学梦;哥哥梁龙学有所成,感恩尽孝行。年幼丧父的兄弟俩用坚强的臂膀,为瘫痪在床的母亲筑起温暖港湾。
母亲因病倒下,20岁的他藏起了求学梦
1991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晚,年仅27岁的梁向东因脑溢血猝死,留下年仅两岁大儿子梁龙和还在母亲肚子里的小儿子梁小龙。
丈夫去世后,26岁的母亲高凤俊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照顾公公、婆婆和两个儿子的重担,在母亲的无悔付出和亲戚朋友们的帮助下,两个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也都顺利考上了大学。
本想着日子会一天天的好起来,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因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压力,母亲高凤俊身体日渐不适,于2012年罹患脑梗塞导致全身瘫痪。
那时,正在大学就读的兄弟俩得知消息后,当即决定一起请假,日夜不停地守护在母亲身边。他们为母亲洗漱、喂饭、擦身、翻身、清理大小便,也许是因为身体的不适,也许是因为不想拖累两个儿子的前程,母亲日夜吵闹,让孩子回学校读书。
兄弟俩商量着,母亲为这个家做出了很多牺牲,一个人留在家里,没有人照顾,不放心。弟弟梁小龙毅然放弃求学梦带着瘫痪的母亲来到哥哥读大学所在的城市上海,与哥哥一起照顾母亲。刚来上海的这段日子是最困难、最艰苦的,一家三口来到陌生的城市里,没有钱,忙着找短工,希望多打点工能多挣点钱,给母亲买药买点好吃的。虽然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几张单人床,一个热水壶,生活异常简陋但却依然温暖,因为有妈妈的陪伴有兄弟俩的相互支持再苦再难都值得。平日里弟弟白天照顾母亲晚上打工赚钱,哥哥白天读书、打工,晚上照顾母亲。
不离不弃,最大的孝行是陪伴
兄弟俩照顾母亲,刚开始时,两个大男孩笨手笨脚的,根本不知从何处做起,显得手足无措。可是想着母亲含辛茹苦的把兄弟俩拉扯大,兄弟俩感慨万千,轮番陪伴在母亲身旁,慢慢地学会了扎针输液、喂食喂药、带尿袋、擦洗……
梁小龙是妈妈的“一级特护”。一百多斤的身体,一个人抱上抱下。夏天,天热了,怕母亲生褥疮,他不怕辛苦,晚上总是先为母亲挂好蚊帐、点好蚊香,再烧些热水,给母亲洗澡;天气好的时候,就会把母亲抱到轮椅上,四处转转,推着母亲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冬天,怕母亲冻着,准备几个大热水袋,把被窝弄得暖和和的。每天喂水、喂药、喂饭、不停地按摩瘫痪的肢体、护理大小便他做得越来越娴熟。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梁小龙却做到了,三年如一日,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也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
有娘在,我们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哥哥梁龙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奋斗,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学有所成的他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梁小龙也在一家的工厂里打工,现在兄弟俩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时不时会给母亲添置一些衣物,改善一下伙食。
二十几岁,正值人一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应该是意气风发、享受生活的时候,家庭的困难并没使兄弟俩埋怨生活。“有母亲陪伴在身边,我就是有娘的孩子,知冷知热有人疼,我这辈子也报答不完母亲的恩情。现在我们就是母亲的依靠,我们会鼓起勇气,像男子汉一样支撑起整个家,负起作儿子的责任,照顾好母亲,让母亲度过幸福的晚年。”对于生活的考验,他们表示,这些年,有亲戚们帮忙,有社会的关心,他们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
“铁人”王树林:86小时转移受灾群众800余人
王树林
7月21日,受上游水位猛涨,汉川垌冢镇老鹳湖发生溃堤险情,加之汉北河天门胡市泄洪影响,该镇11个村,3万余人需要转移,情况紧急。汉川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民警王树林发挥特种兵转业的优势,独自驾驶冲锋舟奋战86小时,往返垌冢镇被困村庄和安置点125次,白天转移群众,晚上搜救巡逻,共营救被困、转移群众800余人,身上多处严重晒伤仍不下火线,被村民称为新时期“铁人”。
出发,凌晨三点的集结号
21日凌晨3点,王树林接到汉川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电话,汉川垌冢镇老鹳湖发生溃堤险情,周边多个村组群众需要转移,请将冲锋舟调往垌冢增援。接到市局指令后,王树林立即联系汉川市游泳协会,并连夜组织联系了6名队员赶往垌冢,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迅速投入到救援中。
“冲锋舟往返3趟,送出15人,其中包括老人孕妇。”10点48分,义务救援队队员马克英用镜头记录下救援的过程,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进行直播。
当天中午,搜救至垌冢刘桥村时,发现刘婆婆一人被困在家中,当时因水流湍急,方向难定,冲锋舟无法靠岸,王树林和队员一道迅速跳入水中,趟水进入刘婆婆家中,将刘婆婆背至冲锋舟上,老人怕水,在王树林的背上吓不敢动弹,只能紧紧勒住他的脖子来获得一丝安全感。坐上冲锋舟后,70多岁的刘婆婆流下动人的眼泪,“你们比我的儿子还亲!”
坚守,只因无可替代
2016年初,为方便参与开展救援工作,汉川市以汉江游泳协会为班底成立了义务救援队,主要配合公安部门从事水上搜救工作。市公安局将冲锋舟交给王树林和他所在的义务救援队使用。
洪魔肆虐后的村庄一片汪洋,浑浊的洪水无法判断水深,错落交织的房屋和被淹的树木导致行船的难度大。因为部队的培养,王树林拥有较为丰富的驾驶冲锋舟的经验,在这样复杂的水域行船,只有他有这个本事。
7月22日傍晚7时许,垌冢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响起,在祝溪村有一60多岁的老人被困。王树林立即驾着冲锋舟赶往救援。当日中午,云爹爹因担心自己的财物,偷偷扶着木板趟过深水回到家中,民警前往搜救时,云爹爹还躲在家中不肯出来。到了晚上,因水位持续上涨,云爹爹被迫打电话报警求助。
夜晚的水面更加危险,没有灯光,找不到参照物,王树林只能通过网络地图判断方向,伸手可碰的电线更加增加了难度,3个小时的摸黑寻找,最终成功将云爹爹救出。
救援,未完待续……
1997年,王树林入伍成为一名两栖侦察兵,先后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特种作战指挥系学习。曾经一天负重25公斤徒步行军百公里,参加过98抗洪抢险。2015年转业至汉川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工作,每天坚持长跑5公里,体能出众的他还参加过2016年武汉马拉松,并顺利跑完半程。
从21日开始,86个小时过去了,王树林仍然坚守在一线,驾驶着冲锋舟往返与受困村庄和安置点之间。39度的高温,水面蒸腾的水汽,导致王树林身上多处晒伤,脸上已经出现严重脱皮,困了累了就在冲锋舟上眯一下,时刻保持临战状态。“不管多累,一旦接到群众的求救呼声,我就要出现在他们身边”。这个被群众称为“铁人”的汉子,赢得了村民认可,他们心疼王树林,自发购买了防晒用品,并为他们煮好了绿豆汤送往前线。
王树林的事迹通过平安汉川微信转发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一天收获网友评论留言点赞500余条,“身边有这样的警察,让我们的心里更加安全”、“心疼这样的铁汉子,为你感到骄傲!”
为了香稻育种,国家干部甘当农夫
毛惠民
毛惠民,男,1962年5月出生,农艺师,中共党员。他参加工作34年来,热爱“三农”事业,不辞劳苦,一身泥水一身汗,坚持深入田间,从事香稻育种和农技推广,取得了突出成绩。
放弃优越机关工作,偏爱艰苦香稻育种
毛惠民1981年孝感地区农校毕业,分配到东山头原种场农技站,从事良种繁育工作。1984年调到区农技中心,从事农技推广和试验工作。由于他表现优秀,2000年局领导把他提拔为单位工会副主席,分管人事工作,与原来工作比,当然要轻松些。从此他完全可以呆在机关,过着“风不吹、雨不淋、不脱鞋袜有饭吃”的安逸生活。然而他身边还有另一位饱受“风摧雨折”,永不言弃的“泥土志士”—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汤俭民,也没享受应有的优越条件,而是常年脱掉鞋袜,置身泥土,默默无闻地培育着香稻品种,为的是让天下寻常百姓餐餐吃上一碗喷香可口的大米饭。在汤俭民的感召下,毛惠民动心了,他认定此事意义重大。“屁股都没坐热”的那张办公椅,他决定舍弃了,陪同汤俭民脱掉鞋袜,探寻香稻奥秘。听到他这个决定,家人和朋友都说他“饭锅往粥锅里跳,吃疯了”;领导先是目瞪惊疑、后是欣慰点头。他说服了家人,如愿以偿地加入了香稻育种团队,成为汤俭民的最得力干将,从此步入了漫长的垄亩生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永无休止地忍受着“早上下田露湿衣,晚上带回一身泥;晴天总是汗浃背,雨天常成落汤鸡”的苦累艰辛,挑着“香稻育种田间试验”这副繁重的担子,在泞泥的垄亩上,默默无闻地走过了16个春秋。
背起老母下海南,不辞劳苦追太阳
育种工作每年冬天需要到海南去加代繁殖(简称南繁),从上年11月去,到次年5月1日回,长达半年之久。毛惠民连续16年承担了这个任务,年年圆满完成任务,从未出现差错。然而对于家庭来说,他无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2004年至2007年,他上有年迈病弱的老母,下有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爱人工作经常要值夜班,老小都需要他的照顾,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一刻都不能离开。他还是单位一向公认的孝心儿子、模范丈夫和细心爸爸。然而接受了南繁重任的他,面对极大的家庭困难,没有丝毫退缩,把私难藏到了心底,把已责加到了通情达理的爱人身上,把公担欣然地挑上了肩头。特别是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唯有毛家老母用颤微的声音在电话里呼唤着天各一方儿子的乳名,问长问短,作为儿子在电话的那头只有轻声的抚慰,而把一万个不孝之亏欠吞到了肚里。2010年11月,80岁的老母亲刚患重病初愈,还不能完全自理,而毛惠民的南繁日期到了,必须到海南播种,不能延误农时。和往年一样,他告诉母亲要去南繁。不知怎的?一向理解他的母亲,这次却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求望着说“你这次能不能不去?”面对风烛残年老母的苦求,一向坚强、泪水从不轻弹的他,顿时心如刀割,怎么也忍不住落下了泪珠。怎么办?他只好决定:带着母亲下海南。与老人商量,老人欣然同意了。于是,就在那一年,他在中国育种史上,第一个创下了“携母育种”的记录。往返上下车,他都要一手拈包,一手扶背着母亲,真实地写照出了“背着母亲下海南”的可歌可泣画卷。那年,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南繁工作,也把母亲照顾健康了。他回忆说,这是他把忠孝两全统一得最好的一次。
任他汗水日日淌,但求米饭户户香
毛惠民一年四季约340多天在农田渡过,比一个农民下田时间要多若干倍(冬天农民不下田,他冬天到海南下田)。各类育种材料一万多份,他都要按图索骥、分区标号,栽插到150亩育种田里(孝感100亩,海南50亩),从播到收,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份材料记录和选收,都得亲手做。所以总有做不完的事。在海南,条件更苦。住在简易农民房里,农活亲手干,吃喝自己管。早上六点下田,中午带饭在田里吃,晚上忙得蚊子咬才能回家。
人民安危大于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
孝昌县女子抗洪巡逻队
孝昌县女子抗洪巡逻队,由孝昌县花园镇桥南社区10名女网格员组成,在洪灾期间,她们舍小家顾大家深入抗洪抢险一线,排查险情、搬运沙袋、转移灾民、宣传政策,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危难关头显身手
7月1号,磅礴的大雨不期而至,澴河水位急剧上涨。下午四点桥南社区接到上级紧急通知,未来三小时还有持续降雨,预计凌晨三点左右将有洪峰通过。按通知要求,孝昌县花园镇桥南社区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抗洪救灾工作预案,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待命,24小时轮班值守,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灾情。当得知老城区有涨水情况,桥南社区10名女网格员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组建了孝昌县首个女子抗洪巡逻队,并向社区书记立下军令状:“洪水不退,女子巡逻队不退”!队员们也纷纷表态:尽我所能、细心察灾、耐心宣传、组织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灾害降到最低,不留遗憾。
众志成城抗洪峰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洪灾,女子抗洪巡逻队全体队员穿上雨衣和雨鞋,带着手电筒和喇叭,挨家挨户进行防汛宣传,叮嘱居民群众把贵重物品、生活必需品往高处转移。社区人口多,情况复杂,房屋破损严重,重残人员达两百多人,留守儿童有50多人,留守妇女上百人,这无疑对社区的抗洪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确保安全度汛,社区在火车站振鑫旅社设置集中安置点,重点安置没有地方转移的困难群众。女子抗洪巡逻队到重残人员家中,帮助转移生活必需品,搀扶行动不便人员转移,她们的头上、身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重点安置对象转移完成后,大家长长舒了口气,来不及休整,又分头冒雨挨家挨户对居民普及防汛应急知识,留下联系方式,告知如有紧急情况,迅速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确保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救助。社区群众防汛应急对工作安排妥当后,她们及时回到河边对河堤沿线进行巡防。晚上十点左右,大水漫堤,辖区多处河堤防汛墙出现管涌,在县领导的指挥下,她们又迅速投入到装沙袋、运沙袋、打围堰的工作中,经过一整夜地努力,各处管涌险情终于得到控制。
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重点人群安置过程中,她们多次遇到处于危险中的群众不愿转移的问题,她们在确认居民暂无生命危险的前提下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但是总有婉言拒绝转移的对象,为确保及时了解他们情况,她们安排了专人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护,保证在灾害威胁到他们生命安全之前强制撤离。在这场惊心的抗洪过程中,哪里险情危急,救灾任务重,哪里就有女子巡逻队的身影。在救灾过程中,她们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决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链子”,更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指引,桥南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抢险救灾一线女支书
杨敏
杨敏今年40岁,是安陆市接官乡颛庙村村支部书记。杨敏丈夫是本村人,以前她在家里养猪,爱人开货车跑运输,在村里是让人羡慕的家庭。2011年,她竞选当上村会计,并加入党组织,2014年担任村支书,是接官乡唯一的女村支部书记。
今年7月初,安陆市遭受多年不遇强降雨,接官乡颛庙村也未能幸免。7月3日下午,在颛庙村1组村民秦忠义房屋后墙外,满脸倦容的村支部书记杨敏穿着齐膝深的套鞋,踩着泥泞,带领村主任周学员、老党员邓成安、村民代表邓成奎等5人,手持铁锹,忙着用箢箕清理因山体滑坡的淤泥。6月30日的一场暴雨,让村民秦忠义屋后4米多高的大土坡出现滑坡险情,危及3间砖瓦房。64岁的秦忠义与老伴在家照看2个正上学的孙子,儿子媳妇在外打工。杨敏得知后赶到现场,紧急转移安置老人,并向乡政府报告,联系国土部门技术人员拿出解决方案。7月3日雨稍停,盘算着又要下雨,她又组织村里的党员来帮忙清淤。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颛庙村水稻被淹280多亩,其中绝收30亩,6处塘堰滑坡,10多家西瓜种植户的100多亩西瓜损失惨重。防汛期间,杨敏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几乎没合过眼。为了帮助村民将西瓜销售出去,她想尽各种办法。头脑灵活的她编了一条题为“瓜农昨日喜笑颜开,今天望瓜兴叹!”的微信广发朋友圈,这条微信还附有“雨中摘瓜”的现场图片以及联系方式。通过朋友圈、QQ群的传播、转发,一周内,杨敏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西瓜种植大户唐家涛的无籽西瓜销售一空,进账2万多。这条微信,还让其他瓜农也跟着“沾了光”。至今,她还会经常接到电话,询问西瓜的事情。对村里几户绝收的瓜农,杨敏又主动联系乡农技站,帮忙解决晚稻种子,让他们抢季节,翻耕瓜地,种上晚稻。
在防汛期间,女儿生病杨敏都没有功夫带去看病,杨敏 “舍小家顾大家,干事不输男同志”的事迹在坊间迅速流传开来,有的干部群众还称她为“西瓜微商”、“最美女支书”、“防汛女汉子”,《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等媒体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驯洪降涝保发展
张进龙
张进龙,朱湖党工委书记,在朱湖农场抗洪抢险排涝的第一线,他犹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干群的心中。
超前准备,果敢决策
朱湖是著名的水袋子。地势低洼,易涝易灾;府、沦两河环绕,又让朱湖承担着沉重的防汛抗洪压力。张进龙清醒的认识到备汛迎战对朱湖的特殊意义。面对九八抗洪以来,18年没有真正防过一次汛的现实,抗洪仿佛已成过去。张进龙及时敲响警钟,超前安排全场防汛抗洪工作,成立由他担任政委的全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严令全场备足备齐防汛器材。5万条编织袋、6000根木桩、200方沙石料、200顶帐篷……陆续准备到位,700名抗洪抢险突击队正式组成。“像这样真刀真枪备战洪水,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不少人这样评论。
“决战胜在平时,有备才能无患。”张进龙反复叮嘱全场上下做好准备,迎战“98+”特大洪水。果不其然,6月30日晚到7月1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汹涌而至,降雨量达267毫米,令朱湖平均受渍深度达1米以上。农田受淹、民房进水、道路被淹、企业受损……
张进龙立即组织全场迎战洪涝灾害。7月1日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带领党员干部到全场各地,命令各大队、生产队千方百计启动排涝机械,多级排水,保庄稼、保村庄、保企业。整整一个上午,他走遍了全场各个排涝点,指挥启动了20多处排涝设施。在四汊集镇供销片区,他淌着过膝的积水,到受灾的群众家中,帮助转移安置86岁的周婆婆。同时,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尽快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二是组织劳力上堤查险;三是坚持防汛排涝“两手抓。”当天,258名受灾群众得到迅速转移,3处临时安置点让困难群众拥有了家的感受。29个生产队全部安排劳力到府河、沦河两堤摆开了防汛的战场。与此同时,朱湖泵站以每秒24立方米的流量一刻不停地加紧排涝,与涝灾赛跑。
7月1日下午3:30,府河堤叶台生产队防守段突现大堤脱坡险情。大半天脚未停步、衣未拧干的张进龙第一时间赶到险情现场。此时,内垸大涝未减,府河大洪将至,张进龙顾不上吃一口饭,歇一下脚,立即下达抢险命令,与堤防技术人员一起精心制定了清沟导流、堤身雨布覆盖、禁脚沙包加固、严防死守的抢险方案。下午4时,20多台机械、30多立方沙石、4500条编织袋、2250平方米彩条布快速运达,160多名党员干部在张进龙的带领下,肩挑背扛,筑起了一道长30多米、宽15米的抗洪屏障。夜22时,洪峰不期而至,府河水位从25.50米暴涨至30.27米,超保证水位0.27米。险情控制住了,而张进龙却一夜没有合眼,他依然往返在大堤上,现场拿方案、作决策,把朱湖防汛抗洪的千斤重担牢牢地扛在自己肩上。
身先士卒,以上率下
“担一方责任,就要保一方平安。作为党委书记,我向责任看齐,大家一律向我看齐。”在防汛抗洪抢险的主战场,张进龙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向全场党员干部下达了总看齐令。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张进龙。从6月30日上堤防汛,除了开会,他没有离开两堤一步,一旦获知险情,哪怕是一般的散浸,他都要立即赶到险点,一连几天,他没有上床睡过觉,实在累了、困了,就到抢险应急车上躺一会儿。全长20多公里的两堤防守段,他徒步往返多遍,由于身高体重,雨鞋磨破了2双。
这是一本抢险日志上的记载。“7月1日,叶台生产队防守段,府河大堤发生脱坡险情,张书记一夜在现场指挥。”“7月2日上午,沦河堤四汊生产队防守段,东方红闸渗水,张书记带领水利技术人员李火松等亲自参加整险。”“7月2日夜,府河堤简家湾突现管涌,张书记一夜在现场指挥”……翻开府河、沦河两堤《巡堤日志》,里面有关张进龙抗洪抢险的记载比比皆是。
过度的劳累伤及到他的身体。严重的感冒、鼻塞、头晕、腹泻,加上饮食没有规律,使他仅仅6天,就消瘦了近10斤。同志们心疼地劝他下堤休息一天,哪怕是安安心心的睡一觉也好。他感激的说:“不行啊,抗洪如打仗,洪魔未退,我这个当指挥员的哪能临阵脱逃?”他硬是强撑着,胸佩党徽,亮明身份,手里拿着锹、抗洪抢险,袋里装着药、抗病提神,一时传为佳话,令3000干群群情振奋。
在张进龙的带领下,全场累计投入劳力2万多人次、机械100多台套、编织袋8万多条、沙石400立方米、晴雨布1000多平方米,排除险情2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1处,在全长21.05公里的府河、沦河两堤,夺取了抗洪抢险的关键性胜利。
深谋远虑,抗灾自救
“我们不但要打赢抗洪抢险仗,还要打赢抗灾自救、保增收、保目标、保发展的民生仗。”张进龙在防汛抗洪时候,迅速作出了“两手抓、两不误、两胜利”的抗灾救灾决策。
他率先抓落实。抗洪期间,除了在两堤带领和指导干部群众巡堤查险、整险除险,就是与大队、生产队干部一起,研究抗灾自救方案,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向全场下发农技服务简报,为群众传授抗灾自救、恢复生产、洗苗壮苗的实用技术。利用《朱湖门户网》向群众传授农业补种、改种、以副补农等方面的现成经验,让群众大灾之中无大惑、大灾之年能增收。目前,全场12880亩农田因地制宜的拿出了抗灾自救的对策,全场各级党员干部正指导农户积极落实,确保增收计划实现。
张进龙精心推进以工补农。他常说,“农场要保增收、保目标、保发展,必须大力开展以工补农、以副补农、以商补农,多管齐下,让农场实力不因自然灾害而降低。”他给企业界人事鼓劲打气,尽可能的提供服务和支持。目前,全场10多家企业都恢复了生产,其中6家规模以上企业正加班加点,夺回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武汉创新欧派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生产工人又增加了10名,达到90多名,连周末都没有休息,正赶制产品投放市场。在湖北金虎诚工贸有限公司钢管生产车间,每天钢管出厂销售量30多吨,达到了正常生产标准。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正在按张书记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拓宽市场,多产多销,多创税收,支持以工补农。”
天灾阻不住,抗灾显英雄。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洪流中,张进龙以他的智慧、决心、胆略和风范,为全场干群挺起了脊梁,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美青年程琪事迹材料
程琪
程琪,男,28岁,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孝昌县果品产业协会会长。
艰苦创业,人生路上追梦人
2011年,程琪大学毕业,孤身一人到上海求职,得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半年后,在上海市2011年质量安全生产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很快被公司提拔为总经理助理,月薪5000元。他工作之余喜欢逛农贸市场、植物园和果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男孩,总惦记着家乡的那一片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只能寄情于农作物集散地。
年假回乡,程琪发现家乡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进城务工,种地的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农村空心化严重。未来该由谁来种地?地该怎么种?等问题萦绕在心头。善于思考的他从这些问题中也看到机遇,他觉得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好时机。他平时喜欢看《致富经》节目,里面播出的大学生创业故事,让他的“果树梦”在心里愈燃愈烈,他告诉自己,青春就是一场永不言败的挑战!2012年初,他毅然辞去上海工作,返回农村,踏上艰难的寻梦征程。
回乡之后,他加入了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基础做起,同年,程琪参加了孝感市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并很幸运的拿到小额创业贷款,这笔启动资金,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于是自己也承包了300亩地,打造了融入七仙女与孝文化的主题有机桃园。
积极创新,争做行业领头人
致富离不开知识,农民需要新技术、新思维。作为一名新型农民,如何改变农民思路,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带着这样的疑问,程琪经常往返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茶所学习果树管理技术,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习农民合作社知识,同时,在父亲及父辈创业者的言传身教下,他迅速成长起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他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每年果农桃子集中上市,经常卖不起价钱,他就带头引进新品种闯市场,自己在田间摸爬滚打,引进油蟠桃、红肉桃等系列品种12个。白天,他与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忙碌在烈日下的园间;夜晚,常因加班学习种植技术在办公室的桌上睡着。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他在优质早熟桃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使桃上市时间跨度达到四个月,其中他参与的天仙红红肉桃项目获评“2015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品质是市场的前提,为了开辟销售渠道,他利用大学所学,在延续父辈辛苦建立的传统渠道同时,努力做一些大胆尝试,他利用众筹与“互联网+”思维,筹划乡村旅游、桃与桃木深加工及电商“O2O”等项目。他学技术、搞生产、闯市场、跑渠道,又建网站、开网店,开辟了涵盖我国40余个省市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并顺利搭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快车,把家乡优质桃远销全球,果农收益由每亩3000元提高到4100元,其中,联社占据全省60%以上红肉桃市场。目前,天仙红林果产品已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梦想成真,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2013年,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1200多人,社员推选他担任孝昌县果品产业协会会长,果品产业协会的成立,吸引了大批果树工程师、农村土专家、栽培与植保技术员入会,协会+合作社,两者相辅相成,给合作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借助合作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计划,他决定流转土地,农民担心流失土地,刚开始不愿配合流转,他花三个月时间登门拜访各农户。在外地打工的农户,他就坐十多个小时的车去向其介绍国家三农政策,土地流转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并签字保证农民可土地入股,也可就近在基地打工增收,国家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经过他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打消了农民的顾虑,农村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开创一条“基地﹢党(团)支部﹢品牌﹢联合社﹢农户”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他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标准,通过二维码质量追溯,做到技术规程、农资采购、基地认证、定价、品牌营销的“五统一”。2013年9月,程琪再次拿到银行创业贷款,并注册了象征孝文化的“七仙红”商标,创造了吉祥物“桃小七”形象,在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整合资源发起组建了“湖北七仙红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新农人程琪经过社员联合推举,出任经理。在父辈创业者的帮助与共同努力下,由他主要注册创立的“七仙红”桃品牌,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名桃”,是湖北省目前唯一名桃。至今,联社发展成员3068户,社员种植面积3.2万亩,带动农户4.6万户,2015年,联社果农户均收入3万元,较往年增收近3千元。
2015年6月17日,俄罗斯联邦农业部副部长阿列克赛•阿列克赛柯带领高级商团访问程琪的果园,以及新加坡客户的到访,坚定了程琪及其团队对发展现代农业事业的信心。他的努力得到社会认可,也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合作人物、孝感市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孝感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带着对“七仙红”桃的痴迷,对传播“孝文化”的使命感以及对“七仙女传说”的情怀,使程琪深深的爱着家乡这片热土,并立志种出中国最好的早熟桃,带领乡亲众筹打造5大功能社区:科研试验、生态种养、科普观光、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物联电商平台。这是新农人程琪坚定走好无悔青春路的信念与支撑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