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英:吃得苦中苦 才能甜中甜

(记 者 蔡 新)丈夫去世后,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妻子独自将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在生活的磨难面前,她依然在逆境中奋力前行,她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动容,她就是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脱贫典型袁进英。

记者见到袁进英时,51岁的她正独自坐在一个狭小的作坊里编织篾篓,看似与常人没有两样,但是从凳子上下来时,只见她不得不依靠两根拐杖才能勉强行走。

1992年,袁进英和同样身患残疾的丈夫组成了一个家庭,夫妻俩靠着编织篾篓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拮据,但也还过得去。然而命途多舛,2011年,丈夫查出喉癌,高额的医疗费和儿子的学费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了村里的特困户。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孩子要读书,再他病了要治。

丈夫最终没能战胜病魔,留下了袁进英母子相依为命。为了供儿子读书,她接下了丈夫的手艺活,起早贪黑编篾篓,用不健全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那不能自暴自弃,我做篓子每次卖的钱就存着,他(儿子)回来只拿,你不能让他说每次回来没有钱,那孩子读书就心里想着拖他的后腿。

在袁进英的精心呵护和引导下,儿子学习异常刻苦,顺利考上了一本大学。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他说一本线过了,我真的,我眼泪往下直流,那时候是高兴。

10年来,在这个20平米的作坊里,袁进英白天焊接钢筋骨架,晚上编织成件,在不足一米高的操作台上,靠背力和瘦小的身子将钢筋锻成九十度,再用钳子将一根一根的钢丝断开,在她的双手上,只见琳琅的疤痕。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村民 杨菊香】她的腿没有力,她就专门用膀子,弄这个钢筋,每天做篓子,一天都不空,真是一般人都可以说难以承受这个压力,有时候病了都还要坚持搞。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肯定是辛苦,但是吃得苦中苦才能得到甜中甜。

为了找到销路,她开着自己的微型三轮车,奔孝感、跑云梦,终于找到了几家个体户。了解到她的事迹后,客户从开始的同情到后来的敬佩,纷纷提出自己上门来取货。提起她的事情,左邻右舍无不动容。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村民 杨菊香】都靠她自己,一般的人,都没有她坚强,她为了自己去出货,她不会开车,摔得遍体鳞伤,脸上全部摔破相,一般的人确实办不到。

在袁进英自主脱贫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在重点关注。危房改造、残疾补贴、低保医保,各项政策一一落实。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驻村帮扶干部  胡云华】她的严重缺乏劳动力,加上自身劳动力能力低下,所以情况非常特殊,上级领导跟我特别嘱咐,说这样的家庭要多关注。

带着上级领导的嘱托,帮扶干部胡云华对这个特殊家庭格外上心,他时常来了解相关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询问袁进英母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有很多好心人关心我,来支持我,还是感觉蛮有自信的活着,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好,我现在日子比以前过得很好一些,肩上的担子现在感觉越来越轻了。

袁进英不等不靠,凭自己辛勤劳动摆脱贫困。2018年,小作坊的年收入达到6000元,袁进英也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驻村帮扶干部  胡云华】今后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帮扶的力度不减,帮扶的政策不减,巩固脱贫成效。

【云梦县伍洛镇新发村贫困户 袁进英】那过去是艰难,我现在好像感觉艰难出了头,往后走总会越来越好,这样就有一点盼头,对不对?


来源:云梦县委宣传部  云梦县融媒体中心  云梦广播电视台

编辑:张霞

审核:黄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