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家门口的点滴小变化,随着历史车轮一起滚滚向前,汇聚成了新中国发展的大变革。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我家门前》,讲述我家门口的点滴变化,第一集来看《我家门前那块田》。在武汉市黄陂区的杜唐村葛家湾,村民们靠着盘活家门口的那块田,不仅吃饱了肚子,也暖和了荷包。
水田变花田 农民收租金
十一假期,武汉市黄陂区杜唐村的醉蝶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田。
79岁的葛位利从小在杜唐村长大。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村里推广,他们一家5口分到了4亩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所未有地激发了葛位利一家的种田积极性,从生产队时的粮食亩产200公斤左右一下提升到了300公斤以上,家里收入也翻了一番。不仅是葛家湾,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本世纪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葛位利也在2003年,离开了门前这块地,去城里做小生意。到2014年底的时候,杜唐村有60%的土地出现抛荒现象。
荒废的土地,如何才能重换生机?2014年,我国开始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路径。其中,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死土地”变成了“活资产”,这场改革背后的机遇,被在外承包工程的葛天才敏锐捕捉。葛天才以每亩400元的租金,对村民的土地进行流转,打造出眼前这片万亩花田。
农舍变民宿 农民当股东
2018年,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葛天才又有了新想法。
合作社决定,村民将房屋以每平方1600元的价格,作价入股合作社,每年保底10%的分红,上不封顶。
葛位利的这套房子,也被打造成了民宿。
家门口就业 农民变工人
花海、民宿,乡村风情的杜堂村,已经成为了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景区里85%的员工,都是当地村民。将近80岁的葛位利,再次获得了新身份——拿薪金的工人。
收租金、分股金、拿薪金,种了大半辈子田的葛位利,在一次次土地改革中,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三金”农民。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梁蕊 责任编辑 田思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