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目标 压实责任
我市科技深改撸起袖子再发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我市科技深改工作应该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标准?3月7日,市科技局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围绕“1+10”年度工作架构,推出“科技创新20条”刚性措施。一项项量化指标、一条条突破路径、一份份目标责任状,凝聚成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为打造全省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目标一】冲刺三张国字号“金色名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动力跨越、加快建设创新城市工作部署,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三项创建”工作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然成熟,流程正式启动。获得任何一张国字号“金色名片”,都将进一步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彰显我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提升孝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位次。
【目标二】再创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科技创新考评工作,是省政府着眼大力建设创新型湖北,切实加强市县基层科技创新,强化地方科技创新领导责任,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今年,我市将向该项荣誉“五连贯”奋力冲刺,各县市区都有硬性目标任务。
【目标三】新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12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省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科技型企业,形成创新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科技型企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孝感行动方案”实施,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联盟,促进先进制造产业研发端、生产端、服务端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协同攻关。重点建好航天云网孝感专网,指导建设印刷光电、汽车零部件等联盟和电子信息、石膏、新材料3个专业孵化器。新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120家,使全市总量达到750家以上。
【目标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使总数突破2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着力从帮助企业破解重点技术难题入手,取得一批世界、国内领先或先进、填补省内行业空白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我市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
【目标五】转化重大科技成果70项以上。用好用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资源,构建市县联动工作网络,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充分发挥孝感区位优势,有效利用武汉成果、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创新资源,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融合转化应用,推动70项以上符合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孝感转化产业化,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超过15亿元。
【目标六】新增省级创新平台8-10家。2016年,全市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增至6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总数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各类功能的创新平台建设,增加总量,盘活存量,有效汇聚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目标七】全市发明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800件。围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推广力度,有序推进基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引导1-2个县市区申报国家、省级试点。着眼提升创新能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激励、企业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力争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800件以上,保持该项在全省范围的领先优势,培育发展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目标八】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与民生技术150项以上。以科技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培育和支持5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含创新基地、星创天地、专业合作社),加强特色农业板块园区建设,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应用120项高效益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同时,以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城镇发展、食品药品安全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为重点,着力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示范应用相关综合集成技术30项以上,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与产品惠及民生。
【目标九】扎实推进科技引才引智工作。深入实施“槐荫人才计划”、“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国家“三区”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人才计划”,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留人、用人和人才培养政策及发展环境。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800人左右,使各类科技人才阵容达到4500人,孵化各类创客1000人以上。
【目标十】释放一批科技“政策红利”。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促进我市“1+2+N”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推动各项改革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探索和推行“创新+创业+创客+创投”的“四创”联动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本产业化投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明显增长;积极争取市县两级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发明专利、科技创新券等各类涉科项目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农业成果转化、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精准扶贫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立项支持,有效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