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优化教学体系,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约束下,社团活动以及美术日常教学长期处于被轻视的状态。双减政策实施后,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社团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基于此。本文以美育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为例,就学校如何以美术社团为载体,实施有效的美术教育进行论述。
一、双减政策下美术社团的优势
双减政策下,各学校为了加强美育建设,各校基本上都能开齐、开足美术课程。虽然现行的美术教材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但这些课程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丰富的美术知识,但大多只是简单的画一画、做一做和看一看。这种美术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只是体现了“发现美”和“感受美”,难以体现“创造美”和“展示美”。这也是学校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的原因之一,美术社团的开展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使实践与学科理论知识充分结合,使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并且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审美素质也将得到实质性提高。由此可见,以美术社团为载体的美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社团美育核心素养建设策略
(一)加强美术社团资源建设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如果课程资源不完善,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教学活动就无法有效开展。美术社团也是如此。学校必须根据社团的美育教学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学校不能盲目或随意地开展社团美术教学,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开发美术社团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社团活动的美育功能。可以根据当地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这些基于新课改的社团课程,应主题明确,学生参与度高。例如:我县的张玉意老人,他是传统雕花剪纸的非遗传承人。我校以此为依托,开设了雕花剪纸系列课。本课程将从剪纸的历史、剪纸的基本技法、具体案例创作等环节来开展剪纸社团活动;孝感被称为“孝文化”名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开设了关于“孝文化故事”绘本课程。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古诗配画”、“文物有话说”等课程。再者,学校应为开展社团美育活动配备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有限,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美术教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社团的美育功能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优秀教师和内部专职教师培训,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来确保社团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二)策划美术展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美育并非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以开展美术社团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丰富美育内容上,还应加强美育实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只是一画而过、一看了之,应定期开展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美术作品的展览对学生来说,是美育的动态延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也是一种关注学生积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撰写前言,装饰展板,布局画面,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根据作品内容,营造氛围,激发灵感,生成富有个性的想法并转化为新的艺术成果,除此之外,学生们布展美术展,还能增强团队精神。
(三)利用学校走廊建设开发式展区
传统的学校美术展览馆一般选用固定场馆进行展示,相对封闭、开放时间有限,且成本较高,作品陈列相对固定、更换频率较低,学生参与度不高,下面我将结合孝昌县文源学校的实施方案做分析:我校将空白的走廊墙面开发成题为“你好闪光的小孩”书画墙。常规的粘贴方式不易更换,且易损坏墙面。为了方便悬挂,我们在墙上安装黑色金属网格,形成一个固定的作品展示墙。此区域主要展示美术社团的教学成果。并定期开展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展,例如:剪纸作品展、戏曲文化美术作品展、古诗词配画展、绘本故事展,把学生从作品展的观看者变成策划者,让他们参与整个布展过程,并且为展览写前言。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不同的美术实践情境,还大大提高了美育实践的参与度。
学生通过美术社团这种学习形式,有机的将课堂练习转化成绘画作品,再从绘画作品到艺术行为的过渡,整个过程将学生从知识的获取者,变成美育行为的共同参与者、共同实践者,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必备品格,将让学生受益终身。(通讯员:聂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