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为“猴痘”更名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为避免种族歧视和污名化,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猴痘”——“monkeypox”更名为“mpox”。据美联社28日报道,世卫组织当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猴痘”在100多个国家传播后出现种族歧视和污名化现象,世卫组织对此表示关切,并将通过一年的过渡期逐步淘汰“猴痘”这个名称。

据了解,“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被发现。1970年,刚果(金)发现首个人类感染的病例,而后,大多数“猴痘”病例集中在中非和西非。今年5月,“猴痘”在欧洲、美洲、西太平洋等以前几乎未出现过该病毒的地区暴发。随着病例增多,网络上出现涉及种族主义和污名化的言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非裔和西班牙裔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据《纽约时报》报道,批评人士表示,“猴痘”这个名称强化了西方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即“非洲是瘟疫的源头”,它还体现了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的种族歧视。

《华尔街日报》称,根据世卫组织2015年发布的指导方针,新型疾病的命名不得使用特定人群、地点或动物的名字。但之前这样被命名的疾病有不少,如“阿尔茨海默症”“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世卫组织重新命名旧疾病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也有先例。20世纪60年代,世卫组织撤销将“伸舌样痴呆”——“Mongolism”作为“唐氏综合征”一种名称的用法。(丁雅栀)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沈怡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