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头潜鸭。(通讯员 周兴芜 摄)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4大会)在湖北武汉、瑞士日内瓦同步召开,1100余名中外嘉宾参会。这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首次举办该大会,也是展现湖北武汉湿地保护成就的绝佳舞台。
会议期间,湖北日报重磅推出中英双语全媒体报道《一位武汉农民的人与自然——让“国宝鸭”爱上小龙虾》,不仅获得中外参会代表的关注与肯定,更被众多海外媒体转载推广,将武汉“人鸟情缘”的故事推向了全世界。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只用一个故事,向海外受众展现湖北武汉湿地保护的成就,你会选什么?”
这是我们在“头脑风暴”策划COP14大会宣传报道计划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场国际盛会,COP14大会无疑是面向国际宣传湖北的绝佳契机。这场大会,筹备经年,新闻点不胜枚举:沉湖、洪湖、大九湖等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经验;江豚、麋鹿、青头潜鸭、黑鹳的保护故事;众多公益基金会、环保志愿者的感人事迹……
到底选哪一点,才能既体现湖北特色,又符合海外传播规律?
报道小组有成员提出,2021年云南15头亚洲象“举家出游”,引发全球媒体关注,成为当年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的“网红”故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一定能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全世界取得最大范围的情感共鸣!”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马上想到了青头潜鸭。
它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2008年时全球数量仅1000余只。2014年有人记录到它们在武汉栖息和繁衍的证据,2015年,武汉被认定为青头潜鸭“在地球最南端的繁殖地”。由于保护得力,从2016年到2022年,青头潜鸭在汉分布呈多点开花态势,种群数量逐年稳步增加,被称为“武汉鸭”。
新型农民爱鸟护鸟的真情
故事曲折、保护得力、武汉独有,再加上形象憨态可掬,图文视频资料丰富,青头潜鸭被确定为我们的报道对象。
但媒体对青头潜鸭的报道已经“汗牛充栋”,如何出新出彩?
暂没有头绪,我们便采用了最笨的办法——沿着时间线去采访,重新还原青头潜鸭的发现和保护过程。我们先后联系了最早发现青头潜鸭的观鸟爱好者、武汉市观鸟协会的会长、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卓尔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
交谈中,我们发现,有关豹澥湖虾农朱祥能的报道还不充分,“这个人身上肯定还有故事!”
报道小组立即与朱祥能取得联系,在他家的虾塘边见到了他。听了他的故事,我们很快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武汉三个已知的青头潜鸭繁殖地中,朱祥能配合协会观鸟护鸟最为积极,保护效果最为显著。而且,与传统农民不同,“80后”新型农民朱祥能对观鸟护鸟着实热爱。
正如“记者手记”中的评价:“(朱祥能)他积极参与青头潜鸭保护,并非出于利益考量或补偿目的,而是真心喜欢与热爱。而且,在保护过程中,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收获了社会回馈给他的尊重与肯定,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追求,实现了更高层次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
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密切配合,迅速完成了中英双语的图文和视频报道。11月7日,报道在湖北日报报纸和客户端同步推出,迅速引发强烈反响。
美国PR Newswire、日本《东方新报》、新加坡AsiaOne、日本《福岛民报》等海外媒体,以及COP14大会英文官网、中国网、湖北省人民政府英文网站,中国光谷英文网站及海外账号、极目新闻“Discover Chu”YouTube频道、武汉发布“Discover Wuhan”海外账号(推特、脸书)、武汉文旅“Visit Wuhan”YouTube频道,都转载了该报道。
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新任总领事胡建谊、委内瑞拉驻华公使衔参赞瑞纳多·普利多等参会外籍嘉宾纷纷对报道给予肯定。胡建谊说,片中农民为保护鸟群繁殖,舍弃自家虾塘经济利益的行为令他感动,青头潜鸭展翅齐飞的盛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瑞纳多·普利多说,委内瑞拉湿地资源丰富,他会将青头潜鸭的故事带回本国,让更多委内瑞拉人了解地球另一端“湿地之城”的故事。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卓尔公益基金会负责人也肯定了报道的独特视角。他们表示,无论是保护江豚还是青头潜鸭,一线的巡护工作确实要由农民和渔民来唱主角。而组织引导农民、渔民参与巡护江湖湿地、保护野生动物,正是两大基金会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11月9日,在COP14大会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上,青头潜鸭保护入选《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
(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