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古人:香器文物造型各异 方寸之间得见天地

汉代青铜博山炉    清代竹雕“东山报捷”图香筒    清碧玉兽面纹香薰

□文/鲁茜 刘畅 孙黎生

春夏时节,大自然总是弥漫着芳香。古人为了把芳香留住,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从上古时期开始,古人就开始用天然香料来供奉神明,以求除秽求法。夏商周时十分重视祭祀活动,首推便是馨香之祭,时人认为最佳的祭品不是享用美味,而是闻馨香之气。先秦时人们除了使用新鲜的香花香草来使身体芳香,还会将芬芳的花草制干装在香囊中佩戴,令自己终日萦绕于香氛之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描述的便是这种场景。

汉代博山炉流行

营造海上仙山云蒸雾绕之感

汉代以前我国已经有了焚香的习俗,香料被烧炙后不仅散发出馥郁芳香,还生出袅袅香烟,视觉和嗅觉双管齐下,营造出灵动飘逸、神秘瑰丽之感。古人认为焚香上可通苍穹,下能怡性情、净化环境,是一项浪漫而又庄重的活动,因此十分重视,不仅大力发展香料的品类,还创造性地将不同品性的香料融入到不同的环境和活动中,再辅以不同材质、造型和功能的香具,由此逐渐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香文化。

在武汉博物馆的馆藏宝贝中,也有一些珍贵的香器。武汉博物馆的这件汉代青铜博山炉十分典型,山峦形的盖上装饰了云气,炉身形似高脚杯,便于握持,炉腹圆鼓且较深。这样的设计是十分精妙的,一方面,使用时在炉腹中放置炭火和香,因炉腹较深,下层的炭火会因通风不畅而保持阴燃状态,这恰好满足树脂类香的发烟需求;另一方面,气流通过镂孔裹挟香烟飘散,配合炉盖的山峦造型和云气纹饰,瞬间就营造出了海上仙山云蒸雾绕的感觉,再加上香料浓烈幽远的气味,可谓是浪漫瑰丽至极。

汉代时,贵族们已经将香料用于制作饮食、芬芳身体、强身健体、尸体防腐等多个方面。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使得大量的海外香料引入,这类进口香料多为树脂类香,只有在燃烧时才能完全散发出其香气,十分适合焚香,故而当时适于焚香的熏香器——熏炉开始蓬勃发展。又恰逢当时人们崇信神仙及黄老之术,相信海上有仙山,仙人居于其间,于是便诞生了博山炉这一香具品种。博山就是当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人们相信仙人们以香气为食,不食人间烟火,所以认为焚香可以通神。因为这个美好的愿景,博山炉的炉盖被设计得高而尖,并雕镂成山峦的形状,盖上一般还装饰有云气、仙人等。

东山报捷图香筒

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风雅

汉代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发展,香具又大量用于礼佛崇道。及至宋代,文人用香盛行,香具除了熏香的用途,也被用作陈设、把玩以及怡情,并发展出了清新淡雅的新风格。明清时期仍有宋代文人香文化的遗韵流风,这一时期的香具品种更加齐全,并且已经成了书房的常用器。

武汉博物馆藏的这件清碧玉兽面纹香薰,为碧玉质地,玉质含细墨点,整件香薰无论是盖还是器身都装饰有细腻精美的纹饰,集合了高浮雕、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美轮美奂,高端大气,是典型的清代宫廷的陈设把玩器。

另一件清代竹雕“东山报捷”图香筒,这是一种焚烧线香用的筒状香薰具,主体为竹质,两端有象牙制成的盖和底,还嵌了木质的口缘和底座。外壁镂雕了东山报捷故事图案,雕工精湛,场景栩栩如生。这个故事典出东晋淝水之战,讲的是东晋丞相谢安布兵排阵,运筹帷幄,在东山的松树下与客对弈,胸有成竹等候捷报传来。试想若在如此精巧美丽的香筒中燃上线香,香气从镂雕的筒壁中袅袅逸出,缕缕香烟间是东山上谢丞相运筹帷幄坐等报捷的场景,这意境该有多美!

富于创造性的中国人使用不同的材料,精雕细琢出造型各异的香具,完美平衡每一种香料的味道和烟气,于小小的方寸之间构建出天地和精神的世界,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风雅和绚丽。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沈怡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