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入境旅客提供通关服务
民警在停机坪上准备查验
□楚天都市
4月25日凌晨1时许,从泰国飞来的国际货运航班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在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武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下称武汉边检站)的民辅警们已经上岗了。
自去年8月1日起,武汉边检站实行“14+14+14”的闭环管理模式,14天高风险岗位执勤,14天隔离点观察、14天居家健康监测。100多人四班轮换,筑起“钢铁防线”,守牢“外防输入”的第一道关口。
服务口岸对外开放、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外防输入”工作……边检民辅警们的职责就是当好英雄城市的“守夜人”。4月27日,极目新闻记者连线闭环执勤一线民辅警,聆听他们守护“国门”的故事。
戴着三重“滤镜”查验
3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武汉牢牢扎紧口岸外防输入“关口”。
对武汉边检站所有执勤民辅警而言,“执勤现场—隔离点”成了新的“两点一线”,隔离酒店成了家,家却变成了酒店。
“航班提前到了,20分钟后出发。”4月18日凌晨2时30分,武汉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温棋棋电话紧急通知执勤民辅警。“我每天都会提前把防护用品准备好,整整齐齐放桌上,随时准备穿防护服出发。”第4次参加闭环勤务的温棋棋已经驾轻就熟。队员们也按照执勤要求,迅速准备好装备,然后从专用通道走出隔离酒店,乘车前往天河机场执勤现场。
为保障货运航班“机到即办”,24小时通关不间断,温棋棋和同事需要早早地在停机坪上等候。“春秋季还好,到了夏季,停机坪上温度特别高,穿着防护服就像蒸桑拿,衣服全部湿透。”温棋棋说。
根据流程,民警们要提前到机坪等待飞机落地,随后上飞机进行货舱清舱检查,对照机组名单一本一本进行人证对照,认真查验证件,完成货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后才能放行。
天河机场口岸一直是“外防输入”、阻隔病毒的前沿阵地。除了保障国际货运航线,客运航班的入境检查也是重中之重,边检民警们需要对旅客进行护照、签证检查、身份排查、涉疫信息收集等流程,然后再录入电脑。
“我们好多同事戴眼镜、护目镜、面屏,这三重‘滤镜’一戴,看东西真困难,有时候还有虚影。”民警易磊介绍,边检工作要求查验速度要快,查验质量要高,不能让旅客久等。“要是在疫情之前可难不了我,但现在,护目镜里全是雾气,视线模糊,严重影响查验。再加上2层手套,敲键盘录入难度加大。”
每次验放完一个航班,易磊心中都松了一口气。当日执勤任务结束后,他们还要对执勤环境进行消杀。“大家都养成了严格规范的验证、消杀、穿脱防护服流程,这对外防输入非常重要。”
执勤时带上尿不湿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闭环的执勤环境,全部属于高风险区域,丝毫马虎不得。记者了解到,执勤时,民辅警们需要全程“全副武装”,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是常态。
“只有自己做好了防护,才能阻断病毒传播的风险。”民警申奥介绍,他们身上穿的,第一层是自己的衣服,第二层是防护服,第三层是隔离服,还要戴上护目镜和面屏,同时还要戴两层手套和一副鞋套。“执勤的时间,根据当日的航班情况来定,最长的一次,因为两架国际航班接连到港,穿着防护服执勤了11个小时,期间不能吃喝,也不能上厕所。”申奥说。
申奥介绍,为了顺利完成执勤任务,很多民辅警只能早餐多吃点,尽量少喝水,甚至提前准备成人尿不湿,以备不时之需。“除了准备尿不湿,执勤前我一般不喝水。”申奥回忆,前不久,两架国际航班500多名旅客先后到港,整个入境流程办完,他从清晨5时一直忙到下午4时左右,整个人都累瘫了。
每次执勤,老人、小孩、孕妇,或者其他有特殊情况的旅客,能帮的民警都会尽力帮助。申奥说,旅客办完手续后,不少人都会冲民警竖起大拇指,“一句‘辛苦了’,就会让我们很感动。”
女警卢娟笑起来嘴角有一个浅浅的酒窝,温柔可亲的她是执勤队有名的“服务之星”。3月25日凌晨,暴雨如注。接到执勤任务的通知后,卢娟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停机坪,看着电闪雷鸣的停机坪,卢娟不由担心起来。好在有惊无险,当日5时54分,一架国际货运航班从比利时飞抵武汉,卢娟和同事顺利完成了货机查验任务。
很多同事不知道的是,卢娟对酒精过敏,每次消杀完,手上全是红疹子,她都要回去涂药膏。虽然如此,四次闭环执勤,她从未有一次缺席,领导知情后,提出减少安排她进驻的次数。“我愿意进驻。”面对关心,卢娟坚定地说:“我不进驻,就有同事要多进驻,我们是‘战友’,当然要共进退。”
夫妻两个月才能见一面
尹瑞是武汉边检站的民警,他的职责不是在验证台上查验,而是一名送“战友”上“战场”的司机。
在隔离点,每名民辅警都是单间,饭菜也是送到房间门口自取。说是司机,尹瑞更像是“战友们”的“后勤管家”,14天执勤除了接送同事往返隔离点和执勤现场,他还要每天根据航班联系酒店提前或者推迟送饭,整理所有人的防疫物资,“他们上勤很多时候都是来不及吃饭的,我不能让他们上勤回来还吃冷饭。”有一次,隔离结束后,因为没有司机,尹瑞又再次投入到闭环执勤中,这一呆就是56天。
被问到在隔离点“关”了56天的感受时,尹瑞表示:“感觉在进行一场与世隔绝的修行。”
丁华平是武汉边检站参加闭环勤务次数最多的民警之一,每一轮次的进驻都少不了他。
“半年内与妻儿见面的时间,只有2个多月。”丁华平说,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对他们亏欠最大。
夫妻同在一座城、一个队,却成了事实上的“两地分居”。民警董婉清告诉记者,丈夫郑阳也是边检民警,也驻守在武汉机场口岸。“我们同在执勤二队,却有近2个月没见面了。”原来,闭环管理勤务模式开展以来,他们二人所在的执勤队已分成了2个执勤单元,“他执勤的时候,我刚好进入隔离,我解除隔离后开始居家,但是他马上又隔离了。”董婉清解释,“我们一直都是错开上班,方便照顾孩子,基本上2个月才能一起休息。”
为了不影响工作,夫妻俩早早就把不到2岁的小女儿送到了外地的外公外婆家。虽然心中有千万不舍,但是董婉清却乐观地说,“只能舍小家为大家。每次居家隔离期间,我都会把宝宝接回来。”
“有时候我们都在酒店隔离,一家三口只能通过视频见面。”说完,身材高大的郑阳仰望天空,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眼睛红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