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切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案件受理台账规范整齐摆放在电脑旁,坐了多年的椅子已经两处磨掉皮,亲手养的文竹沿墙爬得老高……
然而,那个办事“让人放心”、有事“随叫随到”的他,走了。
2022年1月13日,这位检察“老黄牛”在夜班值守时因呼吸心跳骤停,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
他就是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检察院案管中心检察干警梅华明。
2月16日至17日,梅华明的多名同事和亲友眼含泪水,向极目新闻记者深情追忆梅华明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碗素砂锅面
1月12日下午,临近下班。襄州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曾静找到了第六检察部主任曾敏和梅华明:“有个民事案子,着急要上系统,辛苦你们指导修改一下。”
曾敏刚要接手,结果,梅华明抢先接过资料,二话没说就登录业务系统,主动帮忙填写、修改。因为要核对的数据比较多,所有的事情办好,已经过了下班时间。
梅华明在工作中
“耽误你们下班了,要不,我们一起去外面吃个饭。以前,老是找你们帮忙,挺不好意思的!”曾静提议道。
同事盛情难却,见推脱不过,梅华明只好答应。两位女同事知道他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为人豪爽仗义,喜欢抢着买单,两人特别强调,“你可别买单,不然没人敢还和你一起吃饭了!”
因为晚上要值班,梅华明建议说:“就吃砂锅面吧,吃得快,还暖和。”说完,三人便走到离单位只有100米的一家小吃店,每人点了一碗7元的砂锅面,连鸡蛋都没加。
吃面期间,梅华明和曾敏聊起了创新司法办案监管机制的事。梅华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曾敏不住地点头赞许:“我觉得可以,你做事我放心!”
因为急着值班,梅华明吃得格外快,三两口就扒完了面条。临走时,他说了句:“这次我不和你们抢了,你们慢慢吃,下次我来请。”
梅华明说完,迈着大步向单位走去,挺拔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夜色中。“谁也没有想到,再见时,已是阴阳两隔。一想到他,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曾静哽咽说道。
最后一个电话
根据襄州市检察院值班制度,夜间除了在门岗安排保安值守外,还要安排一名正式检察干警负责办公楼的值守,负责接听值班电话、大楼安全巡查等工作。
办公楼内的监控摄影头,还原了梅华明的活动轨迹。监控显示,当晚6时46分,梅华明回到检察院,随后直接去了夜间值班室。之后的半个小时里,梅华明逐层巡查,检查电灯、门窗是否关好,有无安全隐患。
在襄州区检察院检察长胡芝春眼中,作为军转干部,从检20年的梅华明话不多,但干事脚踏实地、责任心特别强。“他在检察院多个岗位干过,都是有口皆碑,同事们都称他是‘老黄牛’。”
12日晚7时18分,巡查完毕后,梅华明拨通了生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分管机关工作的襄州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朱文波。
“给我打电话,是报告巡查情况。他告诉我,电梯前的感应灯运行正常。”朱文波回忆说,办公楼的电梯门口新装了感应灯,白天时他特意交代梅华明晚上巡查,查看运行情况。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认真细致,勤勉敬业。只要交给他的事情,都能保质保量完成。谁能想到,他就这样突然的离开了我们。”朱文波惋惜地说。
监控画面无情地记录了梅华明倒在岗位上的最后时刻。13日凌晨零时48分,他离开值班室通过楼梯上楼,就再也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直到当日清早6时多,妻子上门寻找时,才发现其倒在了楼梯中间。
紧急送医、全力抢救,但终究还是无力回天。13日上午8时许,梅华明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人、同事和他最热爱的检察事业,生命定格在了54岁。
噩耗传来,同事们无不扼腕叹息、悲痛满怀。
磨掉皮的座椅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认真细致,勤勉敬业,这些“标签”几乎贴在梅华明的脸上,成了这头“老黄牛”的代名词。
案件管理中心是梅华明生前的“最后一站”。走进办公大厅,梅华明生前种养的文竹拔节生长,沿着墙壁爬上房顶。一张办公座椅因为使用多年,扶手和坐垫处,已经磨掉了皮。
生前坐过的桌椅磨掉了皮
受理审查分流案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审核报表等,是梅华明的日常工作内容。430多种案件流程,上千项报表项目必须熟练掌握。
案管工作琐碎,考验细心和耐心,关键是要“坐得住”。
几年下来,不让“一件案件带病进入检察机关,不让一个带病数据进入业务报表”的梅华明将椅子磨掉了皮,同事们曾提醒他“换一张”。梅华明却朴实地说:“不碍事,能用就行。”
用心干事,潜心成事。
襄阳市检察院安管办副主任王颖说:“襄阳案管系统中,梅华明的电话我是第一个存的,因为他们办案量大。但他的电话我几乎没打过,因为他们的报表几乎没有错漏。”
“他话不多,严谨、细致。2018年,我们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时,梅华明受案审查时发现缺首次讯问视频,我们赶紧回去补。此后,我们每次办重大刑事案件,都刻一个光盘,将相关视频一一收录其中,少跑了不少冤枉路。”几年过去了,襄州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民警何建伟对此事记忆犹新。
“因工作关系,平时我们和梅华明打交道最多。我们经常周末把他拉出来加班。他态度好,打电话随叫随到,从不推辞。”何建伟说。
妻子王保华也证实,周末吃饭时,经常接到加班电话,梅华明放下碗筷,就往单位赶。
妻子看不过,就劝他,“不能吃完再去吗?”梅华明有些生气地说:“案子不等人,让别人等,像话吗?”
褪色的冲锋衣
同事孟志成和梅华明是战友,转业时一起到了襄州区检察院工作,关系要好,平时两家多有走动,他对梅华明的家庭情况最为熟悉。
1月14日,在梅华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孟志成收到了另一位战友余锐微信转来的2.2万元,“他听说梅华明去世后,委托我把钱还给嫂子。”
原来,余锐跑长途货运,这两年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万般无奈之下向梅华明开口借钱,梅华明分多次借出2万多元。在得知梅华明去世后,余锐十分痛心,因在外地无法到场,于是委托孟志成转交。
陈光仁也是赶去送行的战友之一。他悲痛地说,2020年,做生意的他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于是打电话给梅华明,半个小时后,梅华明通过微信给他转去1万元救急。
待人慷慨,有急必助,梅华明是战友心中的“及时雨”。
然而了解他家庭情况的人都知道,他自己并不宽裕,不仅上有老下有小,家中长年有病号,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个黑瘦且两鬓斑白的男人身上。
走进梅华明的家,室内装修陈设都很简单,柜子、房门早已脱皮掉漆。
梅华明获得的各项荣誉
王保华将梅华明生前的各种荣誉证书搬出来,摆了满满一桌,泣不成声,“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孟志成清楚地记得,梅华明走的那天,还穿着那件蓝色的冲锋衣,“和战友一起买的,别人都不穿了他还在穿,穿了六七年,都褪了色。”
入殓时,梅华明的姐姐为了让他穿好一点,翻遍衣柜硬是没找到一件像样的新衣服。不得已,只好给他穿上了生前挚爱的检察蓝制服……
梅华明生活照(家属提供)
听到孟志成讲述的这一细节,同事和战友们,无不落下眼泪。
襄州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罗蕙和梅华明共事多年,回忆起点点滴滴,罗蕙泣不成声:“他让我想起来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过的一句话: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梅华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沈怡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