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线11座特色站全部亮相,彭刘杨站“红色记忆”让人热血沸腾
参与抗疫医护人员群像浮雕搬上艺术墙
彭刘杨站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建设者、志愿者们的群像浮雕令人印象深刻。
三角路站选取老武汉茶楼为设计意向,让乘客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繁华之中。
昙华林武胜门站将艺术与山水风景的演变相结合,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空间。
昨日,武汉地铁5号线11座特色站已经揭开一半神秘面纱。12月14日,长江日报记者继续深入探访,带领大家走进三角路站、昙华林武胜门站、彭刘杨站、复兴路站、中医药大学站5座特色站,相较于青山片区硬朗的“工业风”设计,武昌城区的车站则描绘了宁静雅致的老武汉缩影,书写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壮阔历史。至此,武汉地铁5号线11座特色站全部亮相。
三角路站地处武昌繁华闹市,车站东侧是大量居民区和学校,人口密集,西侧是正在建设的武昌滨江,高楼林立。走进车站,却感受到一种用现代艺术手法展现的历史建筑古朴雅致之风。
昙华林武胜门站位于武昌和平大道与中山路交会处,周围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昙华林,以及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汉廉政文化公园等,周边还有昙华林小学、得胜桥小区、西城壕社区等。
彭刘杨站位于武昌区彭刘杨路与黄鹤楼南路交会处,毗邻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音乐学院、首义文化旅游景区、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剧院等。
复兴路站位于武昌区复兴路和张之洞路的交叉路口,是地铁5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车站,可实现站内换乘。
中医药大学站是5号线的终点站,毗邻黄家湖湿地公园,周边黄家湖高新科技园是黄家湖大学城片区的开发重点,主要以科教、休闲旅游为主。
全线车站的站台大多有三角房,由于上面安装了步梯和电扶梯,因此结构呈“三角形”。记者注意到,每个三角房基本是五彩斑澜、色彩跳跃,上面再镶嵌站名。据了解,三角房的设计是以长江灯光秀作为创作元素,结合各站点周围标志性建筑物与特色元素,在地铁站台构造出繁荣热闹的盛世场景。
位于站厅的艺术橱窗,以老武汉的历史人文进行艺术创作,主要展现武汉三镇的历史,从不同角度讲述武汉人和长江的故事,包括渡江文化、轮渡、江滩生活等。
5 座特色站设计主题
1 三角路站 纺市繁华
三角路站的设计主题是“纺市繁华”。上世纪初,在三角路车站周边,商人喻兴隆盖三层高楼带动片区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繁华武汉的一个缩影,后来,这里逐渐形成纺织工业区。三角路站以老武汉茶楼作为设计意向,创造出宁静雅致的老武汉场景,为乘客打造一个穿越世纪的视觉。
车站整个空间配色以素雅为主,吊顶通过铝板与方通构建出老武汉茶楼房屋的形式。车站顶部的艺术灯具非常有特色,外形像一盏传统的走马灯,八棱八面,照明光线呈明黄色,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素雅的室内空间。
2 昙华林武胜门站 艺林丹青
昙华林武胜门站以“艺林丹青”为设计主题,与其他特色站设计艺术墙不同,这座车站设计了艺术顶,打破传统的构架方式,在车站内的顶面上,手绘艺术画打造视觉盛宴,结合间接照明的方式,如行云流水般贯穿整个站厅空间。
艺术顶主题为《艺术之眼》,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提炼昙华林街区的典型建筑元素,转化为视觉图形语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构图方式加以组合,充分展现昙华林的历史文化精髓与街区浓厚的艺术氛围。取意昙华林位于武汉中心的地理位置,集聚了自然、古迹、建筑、教育等多元文化,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桑之变,凝聚着未来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3 彭刘杨站 红色记忆
彭刘杨站以“红色记忆”为设计主题,以“红色”为主基调的强烈色彩烘托,反映了革命的热血与激昂。这是一个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站点,车站紧邻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一条结合了城市精神和景区文化的时间走廊,以其独特的轮廓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手法的特点。
彭刘杨站艺术墙名为《英雄之城》,通过浮雕,将一幅百年武汉英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各位代表人物形象跃然墙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建设者、志愿者们的群像。
4 复兴路站 历精崛起
5号线车站与4号线同站厅,站内装饰设计沿用4号线“历精崛起”主题,通过“萌芽”为元素,表现复兴之路的伟大进程。
立柱顶部,萌芽元素设计象征中华民族崛起,整体效果与4号线遥相呼应。唯一不同的细节是,4号线柱头“萌芽”是芳草绿,而5号线立柱上的“小萌芽”则是首义红。
5 中医药大学站 扬帆起航
中医药大学站以“扬帆起航”为设计主题,结合周边环境,寓意风帆扬起、勇立潮头,体现莘莘学子好学求进的精神。车站中跨通过圆通的组合形式,以风帆张力结构设计,提升空间高度。顶面采用科技感十足的喷绘铝板图案,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张力。柱子饰面造型也取风帆形式,两侧跨延续风帆之意。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沈怡杉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