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接官乡马安村西瓜种植示范基地。
7月,西瓜集中上市时节,安陆接官乡的瓜贩来了一波又一波。
“你们来晚了,第一茬瓜已经卖完,等第二茬吧。”在马安村西瓜种植基地,绿优源合作社理事长牛改红遗憾地对客户说。
接官乡的西瓜卖得俏,牛改红种的黄瓤无籽西瓜也俏。
“种了10年,一直不愁销,价格也不错。”说起黄瓤无籽西瓜,接官乡西瓜协会会长邓维全颇为自豪。
协会挑大梁
地处鄂北岗地,接官乡种植西瓜已有300多年历史。
高峰时期,接官乡家家户户种西瓜,面积达到上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明星乡。
从有籽西瓜到无籽西瓜;从一年一季到一年多季;从常规种植到地膜覆盖……把西瓜盘成致富产业,接官人没少吃苦。
无奈,行情波动大,销路不稳定,增产不增收——西瓜并没接官人期待的那样“甜”。
到山东、河南、湖南“取经”,接官人明白了症结所在:没特色,没品牌,种植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
2006年,接官乡成立西瓜协会,由高级农艺师杨泽俊挂帅。
一盘散沙的接官西瓜产业有了主心骨,全乡26个村的瓜农、种植大户纷纷入会,一度辐射到周边广水。协会牵头,统一品种,统一推广新技术,统一无公害生产标准。
紧接着,注册“接官牌”西瓜商标。“品质好的免费使用‘接官牌’商标,对外销售;品质一般的不准用,只能就地销售。”邓维全说。
接官西瓜产业提速。
红瓤变黄瓤
西瓜品种繁多,找到一个适合的新品种却不容易。“与地方土壤、气候、栽培方式都要相适应,还得效益好。”邓维全说。
在接官,西瓜协会先后尝试推广了十几个品种,都不满意。
以当时大面积种植的红瓤无籽西瓜为例,价格一直不高,始终在每斤1.2元左右浮动。“后来种的多了,行情也不稳定。”
2010年,得知省农科院专家繁育出新品种——黄瓤无籽西瓜“黑莎皇”,接官西瓜协会赶紧上门。
农科院专家介绍,这个品种的西瓜品质好,水分足、香甜脆爽;产量高,平均亩产6000斤以上;效益也不错,每斤可卖2元至2.5元,收益远高于普通红瓤西瓜。
双方一拍即合,到接官建试验田。
西瓜协会首先鼓励骨干农户试种。颛庙村西瓜种植户唐传柏试种了10多亩,没料到,瓜熟后,还没出瓜田,就被本乡村民抢购一空。
瓜农积极性有了,心里却没底。“黑莎皇”黄瓤无籽西瓜种植对育苗技术要求高,育苗成活率一直是个难题。
打消瓜农顾虑,每年育苗时节,西瓜协会就把专家请到接官为种植户集中育苗。栽种的时候,安排技术人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经过10来年摸索,接官乡“黑莎皇”黄瓤无籽西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1000亩。
一茬变三茬
如今,牛改红说起西瓜来头头是道。8个月前,她还是个外行。
牛改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深圳做过5年人力资源高管。今年春节前,她随安陆籍丈夫回乡探亲,一直对现代农业有兴趣的她,抽空参加了安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
培训班上,牛改红结识了接官乡马安村支书明胜利,对当地优质西瓜产业非常感兴趣,萌生了到马安村种西瓜的想法。经与丈夫商量,今年1月份,牛改红成立安陆市绿优源合作社,在马安村流转30亩土地种植西瓜。
前期调查走访中,牛改红发现,接官乡瓜甜价好,但农户只种一茬瓜,往往集中上市,影响了收益。
能不能一茬改多茬呢?牛改红思考的问题,也是西瓜协会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传统种植方式不适宜西瓜连作,容易得枯萎病。我们探索突破了多粘芽孢杆菌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施用菌肥,收完一茬可以紧接着种一茬。”邓维全说,由于种西瓜效益一直不错,而新模式投入高,大家尝试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牛改红来了,西瓜协会就希望她来带头。双方达成协议,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牛改红建示范基地,尝试用大棚种瓜,让一茬瓜变三茬瓜。
马安村争取到50万元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在村里流转300亩土地,建起13个温室大棚,修建机耕路,安装滴灌设备……牛改红“拎包种瓜”,西瓜协会安排专人全程技术指导。
“一茬”变“三茬”,讲究的是错峰上市。牛改红介绍,第一茬抢早,第三茬推迟,那时市场上的西瓜数量少,价格自然高。
6月23日左右,第一茬西瓜成熟,近7万斤西瓜一周内全部卖完。“第一茬瓜就基本回本了。”牛改红大呼“没想到”。
大棚里,晒得黑红的牛改红正忙着给第三茬西瓜育苗,期待国庆节前后上市卖出好价钱。
(来源:湖北日报 实习编辑:赵吴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