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的“朱湖智慧”

大暑时节,荡舟朱湖湿地公园。九沟十八汊,荷叶田田,芦苇轻摇。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蝉鸣声声,垂柳、池杉间,白鹭翩然划过。渐行渐深,有风袭来,湖面卷起阵阵涟漪。青草味、花香交融,悠悠然,觉时光慢下来。真是一派生态好风光!

开船的池桃清,系菱角湖生产队原党支部书记。今年64岁的他见证了这片湖的沧桑巨变。他告诉记者,眼前的美景在几十年前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朱湖,为古云梦泽遗存地。府河、沦河如两条彩练,自西向东泽被全境。“听父辈讲,1959年以前,朱湖还是一片汪洋。1959年,府河改道,朱湖农场成立,围湖造田兴起。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朱湖已看不到湖了。”

人与水争地谋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患。湖面变农田,部分低洼区饱受水患。屡受涝灾后,朱湖群众强烈要求退田还湖。

2013年起,朱湖在地势最低的菱角湖区域退田还湖、退耕还湿,恢复湿地4980亩。

湿地建设悄然破题。经过5年的生态修复与保育,2018年12月,朱湖湿地公园获验收进入“国家队”。

退田还湖

农户收入是否有影响?

“田地流转后,农场按原有土地面积,以每年800元/亩的标准,给我们发放生活费。我家有20亩地,一年有16000元生活费。我还在湿地公园开船,每月收入1800元。”池桃清表示,收入比以前纯种田高好几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烟波浩渺下彰显出湿地保护的“朱湖智慧”

荷花比往年大幅减少,一些水草不见踪影。啥原因呢?有游客疑惑。

“一是藕莲生长的自然退化,二是水过深淹了水草,三是鱼类过多啃食水草。”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万清平分析。

如何解决?

适度调节水量、控制鱼类无序繁衍

朱湖湿地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自然恢复辅以适度的人工干预,修补生态链条,恢复湿地生态多样性。

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畦畎相望”、“阡陌如秀”,是圩田的特有景象。朱湖独创性地恢复古代生态圩田,被认为是华中地区湿地公园建设的一大创举。

湿地公园巧妙地把本土经济植物、观赏植物、食用植物、药用植物、纺织用材料植物引入圩田,建立微小湿地群500多个,兼顾了生态保护、生境安全、生产发展。

“公园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大类型组成,涵盖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库塘、输水河、稻田5大主体。规划总面积5156公顷,现有湿地面积3751.9公顷、湿地率72.77%。”万清平介绍。

大湿地套小湿地、小生境提升大环境。400多种动植物物竞天择,10万只野鸟自由翔集。

春赏百花争艳,夏看荷叶亭亭,秋遇芦花含笑,冬悟万鸟欢鸣。四季皆景,说不尽、无穷好。

人让水让出自然和谐

水利人利于产业转型

产业更“绿色”

围绕湿地公园

朱湖将湿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在培育名优产品、开拓特色经济、兴办产业基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旅融合上,形成了5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种植基地、1.2万亩生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万亩优质高效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今年3月

朱湖办事处获批国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未来,朱湖将继续走农旅康养融合发展之路。

“枫边鸟度千云障,柳外渔归月一船”。水墨朱湖,古韵犹存。通过恢复湿地、修复生态、妆点家园,朱湖今朝更好看。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汤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