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农村水系“毛细血管” ——安陆“小微水体”治理探访

小微水体,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沟渠、坑塘、堰坝等,是水系末端的“毛细血管”,不仅有生态涵养价值,而且大多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安陆市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对全市14192处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排查,管水治水到村进组入户,打通了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近日,记者走访安陆市木梓乡建新村、烟店镇董桥村,管窥“小微水体”治理成效。


疏通农业灌溉“肠梗阻”



“因为干旱,2018年,村里1000亩水稻绝收,去年2000亩水稻绝收。”建新村党支部书记陈德奎告诉记者倒。因为地势高,留不住水,加上小农水设施落后,过去建新村村民只能靠天吃饭。村里的186口塘,因为40余年没有清淤,基本丧失了蓄水灌溉功能。



今年初,“小微水体”治理项目在建新村破土动工,项目投资近1000万元,开挖坑塘68口,硬化沟渠5.2公里,新建泵站5座。“今年12月底,这些工程就能全部竣工,全村6500亩水稻田将‘吃水’无忧。”陈德奎说。

为夯实农业生产生活基础,木梓乡以“小微水体”治理为着力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河道清淤、垃圾打捞和塘堰扩挖等协同推进的原则,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分级分类改扩建小微水体1246处。



今年,木梓乡累计清理河道14.3公里,清淤16.16万方,打捞拾捡河道垃圾、漂浮物120吨,新挖、改扩建塘堰93口,新建泵站6处、修建机耕路20公里、延伸灌溉渠道4.5公里,全乡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业抗灾害风险能力也不断提升。



“小微水体”,既要建好,也要管好。木梓乡比照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建立片区、村、村小组三级网格化联动管理机制,将全乡23个村、216个村组、1246处小微水体纳入其中,由每个村小组明确一名管护员,负责清理、管护本村组塘堰;每个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担任监督员,负责监管村各组塘堰水面有无漂浮物、水草和垃圾、污水直排;每个片区由一名塘长负责巡查各片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情况,做到了全乡水域管理全覆盖,确保了黑臭水体治理无死角。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董桥村位于烟店镇东部,全村5个村民小组,152户,678人,耕地面积1268亩,有40处小微水体。


过去,村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各种瓶瓶罐罐散落在沟渠堰塘之中,“小微水体”治理迫在眉睫。



近3年来,董桥村充分整合农业部面源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近千万元,清淤、硬化河道4.6公里,整治塘堰15口,新建生态沟渠2公里,人工湿地2处3000平方米,植树1.2万余株;对全村旱厕进行改造,户户改建成水冲厕所,配套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具备日处理污水5吨的能力,对全村的厕水、生活用水、污水进行处理排放,实现了雨污分离。



为巩固“小微水体”治理成效,董桥村还积极探索与村情相适应的管护制度,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专班,建立健全各项保洁工作制度,由村干部、部分党员代表及村民组成考评组,设立评比规则,90分以上为最清洁,80分以上为清洁,80分以下为不清洁。管护标准为“无污水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对被评为最清洁的小微水体管护人实行积分兑奖品激励制度,把评比结果及时发送到村民微信群,让村民以及在外工作人员对家乡的变化一清二楚。


通过采取一系列得力举措,董桥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全村小微水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基本实现,为董桥村的美丽蓝图擦亮了底色。


记者:许航 沈军

来源:云上安陆

编辑:彭丽雯

审核:黄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