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有我 | 北大人民医院护士高青青: 回家乡湖北参与生死营救

2月7日,护士高青青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团驰援湖北,次日被分配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当时,同济中法新城院区,住满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此后的一个多月,她与肆虐的病毒共处,直面生死,与时间赛跑,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参加了抢夺生命的生死营救。

3月4日23时许,她在与母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程瑛简短通话时说:“程老师,我这几天穿防护服,头又闷又疼,像顶着个重东西,像盖了个锅盖似的……”

主动请缨支援家乡抗疫

高青青,1987年生,2010年毕业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因品学兼优被选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四星护士”、“优秀护理服务之星”、“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共产党员”,现在是北大人民医院妇产科43病房副护士长。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全国各地迅速伸出援手,选派精良的医疗队伍逆行湖北,支援抗疫。

身为湖北人,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青青一刻也坐不住了!她的老家孝感市大悟县是革命老区、将军故里。国家大力支持红色老区和贫困地区建设,在大悟建成了高铁站,以前她从北京回家需要14个小时,现在只需5个小时,她感到特别开心。现在国家有难,家乡有难,高青青一腔热血,3次向单位领导发送信息请战。2月5日下午,北大人民医院召开紧急视频工作会议,号召大家自愿报名支援湖北,高青青争先报名。

2月7日10时48分,航班载着医护人员和防疫物资从首都机场起飞,于12时35分抵达武汉。高青青随同北京派出的多家医院的医学精锐支援湖北,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出了134人组成的医学团队赶赴一线诊疗。

踏上湖北的土地,高青青百感交集。由于工作忙碌、公婆早逝,2岁半的女儿托养在父母家,一年只回去两次。见到女儿,张开双臂想拥抱,女儿生疏躲避,竟然喊自己“姐姐”,把她的眼泪都喊出来了。加之父母患病,她早就想回去探望。此前,她心中计划了无数次,今年春节一定回家,没想到一场疫情,回家竟成了奢望。高青青在心里发狠,这可恶的病毒,自己就是拼死拼活,也一定要和战友们亲手消灭它。

全家福

进入病房前,要经过4个区戴3层手套

2月8日,北大人民医院支援队伍被分配在同济中法新城院区,所有医护人员参加一整天的封闭诊疗和防护培训。

2月9日,医护人员紧急上岗。医院所有病房全部住满病重、病危的新冠重症患者。

北大人民医院第一周把护理人员分为6个组,安排每6小时倒一次班。护理人员提前2个小时从驻地宾馆出发,到医院上班再返回,时间长达10个小时左右。

从宾馆去医院,路上耗费40多分钟。提前15分钟到达后,她们先打印交班表,准备交接工作。

进入病房前,要穿过4个区(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其间,全组换衣40分钟到1个小时,包括洗手、换病区鞋、洗手、换内穿衣、洗手、戴一次性帽、戴N95口罩、穿内层一次性鞋套、戴第一层手套、穿防护服、穿外层一次性鞋套、戴第二层手套、戴外科口罩、穿隔离衣、戴第三层手套、戴护目镜、戴面屏等程序。

工作期间,她们还要收拾4个室垃圾,装袋,带进污染区,放入垃圾桶;捞出消毒液浸泡的护目镜,放入待消毒区。

一天忙碌下来,回到宾馆,高青青疲劳至极,碰着床就想睡觉。

狭小的角落也能生出美梦

她清晰地记得:上第一个班时,接治了17名患者,忙得没有喘息的机会。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装,憋闷心慌,呼吸困难,手指麻木,内穿衣全部湿透,异常难受,但依然坚持。

所在病区50名患者,不是病重就是病危

一周过去,由于工作强度大、患者病情重,医院领导及时作出调整,把护理人员调整为9个组,安排每4小时倒一次班,这样一天下来,时长缩短到8个小时左右。青青担任9组组长,组内11个成员分别来自心内监护、外科监护、呼吸科、创伤科、心内科、胸外科、妇科等几个科室。

“9组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内科老师观察病人细致入微,监护老师遇到特殊情况淡定从容,外科、妇科老师戴着五层手套穿刺技术过硬……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的老师也发挥了专科优势,负责培训普通科室老师使用呼吸机。”高青青介绍。

感染病房比普通病房的工作要辛苦得多,不仅要完成输液、采血、测血糖、测血压、监测等常规治疗工作,还需要给患者做生活护理,发饭、打水、换尿不湿、翻身、会阴护理等等。

截至3月9日,她所在病区50个病人中,44个病重,6个病危。上呼吸机的有8人,高流量给氧有3人,做血透血滤的有11人,治疗及护理任务非常艰巨。

青青和同事每天都治疗这些核酸呈阳性的重症感染病人,做有创性操作,吸痰、气管插管等,面临着极大的安全挑战。病毒随呼吸喷射出来,空气中悬浮着气溶胶,医护人员感染机率极大。

高青青说,“每天走进病区心中都很惶然,神经质地担心:身上穿的防护服,哪里有漏气?哪里会破开?不知每次进去是否能安全出来?尽管如此,但还是要尽力去救,医者仁心,惧怕危险退缩了,会自责,会难受。我就这大本事,尽力救了,就心安理得了。每天的心情都是这么起起落落。只有在面对病人的那一刻,这所有的心绪才会遗忘、消失。病人一个个好起来并康复出院,成了我们的唯一目标。”

她们开展了一场生死营救

医学的意义就在于有希望,没有谁打包票这些危重的病患一定会生,一定会死,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去争取,不能眼睁睁看着生命从面前消失。2月27日,青青和她的战友们进行了一场抢夺生命的生死营救。

17点钟交接班,医生正准备离开病房,护士监测到46床重症患者突然心率从102次/分下降至42次/分,血压从118/69毫米汞柱下降至44/18毫米汞柱,血氧从96%下降至68%。有险情!大家马上镇定下来,医生指挥把呼吸机氧浓度调到100%,护士迅速做好分工:一个负责推抢救车,一个负责用笔记录生命体征波动,另外两个负责操作,开始执行医嘱,双人核对用药,实施抢救。

医生指令:“46床,XXX,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

高青青复述:“46床,XXX,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

医生指令:“46床,XXX,立即给予去甲肾上腺素2毫升静推!

高青青复述:“46床,XXX,立即给予去甲肾上腺素2毫升静推!”

……

护士们相互配合,流水线从抢救车取药瓶、核对、抽吸、静推,环环相接。20多分钟过去了,病人血压上升,心率、血氧恢复正常,脱离险境。此时,下班时间早已过了。



大家喊她翻译方言时,病房有了难得的笑声

疫情一天天好转,北京的医护人员到武汉已经30多天了。开始她们很不习惯武汉湿冷的气候,好些同事长起了湿疹。在北方吃惯了面食,这里的饭菜也难合胃口,但这些最可爱的人没有抱怨,默默克服。

病区好多患者一家人全部感染了,她们缺日用品,高青青和同事们看在眼里,怜在心里。但自己也是被隔离状态,没法出去买物品,就力所能及地从住处想办法,送给患者需要的东西:尿不湿,梳子,牙刷,牙膏,湿纸巾等。

在病房和病人交流,北京的医护人员也经常碰到障碍,好多本地的爷爷奶奶讲方言,她们听不懂,高青青发挥自己是湖北人的优势,给她们当起了翻译:“背时”就是“倒霉”,“将将”就是“刚刚”,“后务”就是“后天”,“解大手”就是“大便”“造业”就是“可怜” ……当大家一头雾水地争相把她喊去翻译,病房里开始有了难得的笑声。高青青每天交完班,都会去病房用方言向大家问声好,病人们感到无比亲切。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 程瑛 何顺畅

编辑:孙亚莉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