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是我的第二故乡,你早点好起来”——一位重庆赴孝感支援队“80”后医生的战“疫”日记


黄子洋,34岁,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一位帅气的“80”后医生。他是一名中共党员,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2020年2月20日,作为重庆市第四批赴孝感支援队成员,踏上了来孝感抗击新冠肺炎的征程,2月24日进驻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其他医生一样,他轮流值班、抢救病人、采集核酸、医疗查房、心理安抚、开具医嘱、兼做搬运等。

黄子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他在一线的战“疫”故事。

时间:2020年2月24日

孝感,一座温暖的空寂之城

2月20日,我踏上了征程。在武汉天河机场下飞机后,发现机场空荡荡的,仿佛就只有我们这群红衣大军在机场穿梭。紧接着,随大巴一路驶向目的地孝感。一路上通畅无比,窗外除了执勤的交警和监测点的医护人员,几乎看不到人烟,平坦的公路上久久没有一辆车经过,我们的车队显得特别孤单,夜幕降临,不知不觉进入孝感城市中心,大楼里灯火通明,街道上却四下无人,更显得这座城市是那么的空寂,就像心肌梗死的血管,没有了血脉的流通。作为医生的我,这次是来给她治病,要打通她的“冠脉”,让她重获新生,脉动起来。

随着车辆到达酒店,前面6辆警用摩托“品字”开道,两边的警察成队列,高喊“向重庆医疗队致敬”,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位医生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能站在前线感到骄傲。

第二天清晨,除了起床闹钟声外,是窗外不停循环播放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健康宣教的广播。工作人员非常贴心,每天给我们提供可口的饭菜,也非常尊敬我们,我们提出的要求几乎都满足了。微信群里,各路战友提出缺物资需要提供,有的说缺牙膏、缺洗衣液、缺笔等,只要提出,这些东西很快就会送给我们。

经过前期紧凑的各种培训,我们来到了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战场。医院领导给我们介绍的患者数据还是让人胆寒的,不大的院区整栋楼几乎住满了确诊患者。但是我没有畏惧,因为医生的职责告诉我,自己是来救死扶伤的,孝感人民带来的温暖,也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和勇气。此时,我想起了鲁迅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时间:2020年2月25日

生日当天理成光头, 两次写下请战书

今天,央视《共同战“疫”》特别直播节目对我进行了长达近半小时的独家连线采访,内容有我写的两封请战书和自己的心愿等。

第一次写请战书是1月22日,当时疫情形势很严峻,医院招募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人员。我深知,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性特别高,心里还是感到很害怕的。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冲锋在前。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也是责无旁贷。疫情开始后,我就一直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工作过程中需要穿脱一些厚重的防护装备。头发长了工作起来很不方便,容易被感染,于是生日那天,我就把自己的头发理成光头了。

第二封请战书是重庆市招募支援湖北医护人员。其实,两次写请战书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写第一封请战书的时候,因为我们科室改成隔离病房,需要义无反顾地支持医院的工作。写第二封请战书的时候,我们医院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响应重庆市的号召,支援孝感、湖北的抗“疫”,这个时候我必须勇敢地站出来。

面对两次请战到前线,家人虽然很担心,但他们都很支持我。我父亲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转业军人,他1976年参军,还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来孝感之前,我写了一首诗发朋友圈,父亲看到后给我回了一首诗。诗的前半部分,他写了自己当年当兵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故事,后半部分写的是我这次支援湖北、支援孝感抗“疫”。

采访中,当记者问我有什么愿望时,我想说的是,我对孝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我爸爸给我讲,几百年前祖辈都生活在湖北,黄家是从湖北孝感到重庆的。以前我也经常听到孝感这个名字,但是从来没有踏足过这个城市,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到这里来。我知道孝感来自于一个传说,董永孝敬父母感动了天地,所以这个城市取名孝感。来到孝感之后,我了解到当地以孝文化著称。我的祖辈来自孝感,可以说,孝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自己能够把孝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医护人员也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救治当地老百姓,我希望这个城市早一点好起来,能早一点恢复正常。

时间:2020年2月27日

采集核酸,与病毒零距离!

新冠肺炎病毒病例确诊的关键一环,就是提取核酸。但这个关键环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风险性极高,很多被感染、甚至不幸离世的医务人员,都是因为采集核酸导致的,如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今天,是我正式来到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的第四天。每天,我都面对着几十上百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经过前几天的心理磨合,已经算“习惯”,我们支援队还没采集过确诊病人的核酸。昨天夜班后,听医院的一位老师说,今天会有病人采集核酸,作为将要接管他们病区的一名医生,我心里也清楚这意味着自己要直面新冠病毒,甚至可能与死神面对面。

我穿上防护服,武装到牙齿后,再次进入隔离病区,每次跨入那一刻,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进入隔离病区后,我主动请缨,向带我们的蔡老师表示,我在发热门诊上过班,可以胜任这个工作。我们先把要进行咽拭子采样的名单和房号在电脑上抄下来,进行了一次核对,在每一根标本管上标记上患者的姓名,然后再次一一进行核对,确保信息无误后,便向需要采集的患者走去。

蔡老师采集两个患者后,就到我上场了,看着坐在面前的确诊患者,我心里特别复杂,激动、紧张、担心、恐惧,我尽力控制自己的心情,把所有念头抛之脑后。患者是第二次采集,我使用咽拭子同时擦拭其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患者咽喉有点敏感,受到刺激后,咳嗽了一下,但及时调整一下后,采集顺利完成。后来,患者向我表示感谢,她说,你是重庆来的黄子洋医生,在网上看到过你写的文章,你是才子,非常感谢你们大老远跑来救治我们。此时,我心里再次感到很温暖,我也祝福他们早日康复,早日过上正常生活。

工作中,医院的一位老师向我说道:“我们之前就遇到过一个患者,咽喉很敏感,反应非常剧烈,刚把拭子放进去,他就开始剧烈咳嗽和干呕,最后患者更是直接将唾沫吐在我身上。”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有时采集过程更是长达半小时,才能勉强成功。所以采集咽拭子对于医生来说是一次考验,是在与病毒零距离接触,风险性是其他操作都不能比的,但这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用咽拭子做枪,向着病毒发起总攻。

时间:2020年3月9日

抗“疫”,我有“安慰”大法!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多医学人士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却不知其来处。这是19世纪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段铭言跨越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面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内科医生来说已经算深有体会,但这次来到孝感,面对新冠肺炎病人后,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战斗半月后,今天我们队转战到了新院区。老规矩,我和我们副队长飞哥两个男士“打头阵”,又是我们队第一批进“红区”正式上班的医生。对于这块新“红区”是陌生的,但对于应该做的事情并不陌生。

我一如既往的拿着查房表和核酸采集单,按着行进路线,走向病区的每个患者。前面查好6个后,我来到了211房门前,跟往常一样,轻敲房门三声。

“请进”,里面传来声音略显疲惫。我推开门进去后看到穿着羽绒服的中年男人,他弯着腰坐在床头,一只手托着低垂的头。我刚要开口,他就说了一句“医生,我这个病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好,再不好我就不想活了”。顿时,房间的空气变得凝固了。我停顿了几秒后说“方老师(化名),您好,您的病情从CT和血象还有症状来说都比之前好多了,只是核酸有些反复.......您要有信心!我来自重庆,千里之外的医生,来就是专门给您治疗的,我会一直陪着您,您的病情不好转,我就不离开孝感”,听到这里,他的双眼泛起了泪花,抬起了头向我诉说了他的苦衷。

原来方老师真的是一名老师,家中有个儿子念初中,老婆现在又病了在住院,由身体不好的丈母娘照顾着,年迈的父母在乡下,因为疫情又不能来陪伴。他担心自己出院后会被学生嘲笑,担心儿子学习没人辅导,担心老婆病情加重,担心身体不好的丈母娘累倒,担心年迈的父母在乡下出什么事。

这一切的一切都像几座大山一样无形地压在了他的心里。他因住院二十多天对一切似乎束手无策,我和他交流起来,当然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听他诉说,似乎自己变成他情绪倾斜的“垃圾桶”。但我却很高兴,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方老师由最开始的沮丧,开始变得开朗了起来,逐渐变得有了期待和希望,他的心情好了不少,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不停表示感谢,谢谢我们来自重庆支援的医生。

时间倒放至一周前,那时还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院区。当天我查房,交班医生说有个病人可以出院了,但是因为担心自己有糖尿病,出院后血糖控制不好,又担心肺炎复发迟迟不肯出院。我看了血糖检测表,这血糖对于我们内科来说,简直就是控制“完美”,三次核酸阴性,CT肺部病情好转几乎完全吸收,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情况。掌握了基本情况后我进入了红区,进去和他用心交流沟通。临别时,他主动要和我合影留念,说要记住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勇士,当天下午他就办理了出院,被送到隔离留观点。

其实,在这半个月来像上面的这种表现出沮丧、多虑、甚至有抑郁的患者并不少见。还有一位患者每次查房都说自己身上不舒服,而且每次部位都不一样,今天脚痛、昨天腰酸、失眠、偶尔还感觉耳朵里有蚊虫飞......对于这类病人我更多的是选择安慰、倾听、鼓励,做好人文关怀,让患者重拾信心,鼓起勇气面对未来。如果自己已经尽力,效果仍不好的,就会向我们队的心理专家请会诊,共同对患者进行身心治疗。在老院区的抗战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病人从病房里走出去,由起初病房的满员,到现在空空的病房。我们转战新的抗疫阵地,开启新的征程。我心里倍感欣慰和骄傲,通过我们的努力,大多数患者已经恢复健康,孝感这座城市也正在慢慢的恢复生机。我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滚蛋吧,新冠君!(孝感日报  记录黄子洋  记者李建新 整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