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机会来,此生无憾,更无悔!——黑龙江省支援应城医疗队抗击疫情纪实

“血氧多少?”“还是20%!”

“气管镜还没到吗?”“已经在路上了!”

3月5日晚,应城市中医院ICU病房,黑龙江省支援应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位90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在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老人的血氧浓度依旧徘徊在20%。危急时刻,一台气管镜从应城市人民医院“增援”而来,借助仪器,医生发现患者气道全是积液。冒险吸液,清理干净气道,氧气得以送入患者体内,血氧不断攀升。

所有人长舒一口气,这一次,他们又跑赢了“死神”。

【把最厉害的人、最缺的物资,都送往湖北】

这样的生死营救,这里每天都会上演。

2月14日以来,164名来自黑龙江省各地的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应城市中医院,累计诊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45人,其中重症患者24名、危重症患者6人。截至3月7日,累计治愈292人,为上百个家庭送去“生的希望”。

据黑龙江省支援应城医疗队领队张效宇介绍,在164人的医护队伍中,有医生49人,护士115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占医生人数的60%以上,“每个医院都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增援湖北。”

队员分两批次支援而来。第一批队员分别来自伊春、鸡西、大兴安岭、牡丹江;第二批又增补了来自克山、克东和哈尔滨的队员。有的队员从接到通知到出征,仅2个小时时间,连行李也没来得及收拾。

他们到来前,应城市中医院的医护队伍已经连续作战了20多天。巨大的诊治压力、紧缺的医疗物资,让他们在面对千里驰援而来的黑龙江医疗队时,无一不含着泪,道上一句:谢谢!

鸡西领队林玉华回忆起那一幕,忍不住红了眼眶,“为了节约防护服,他们中有人每天要连续工作9到15个小时。在感控方面也缺乏经验,几乎是在拿肉身抵挡病毒的炮火。”

2月16日,两地医护在经过短暂交接磨合后,黑龙江医疗队正式接管应城市中医院。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病区。

11层楼的隔离楼栋,如果按照常规“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对每层改造,至少需要5天时间。医疗队决定摒弃这一方案,每两层设置为一个病区,用最大的智慧、最小的投入、最短的时间,实现U型闭环式病区出入管理,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为了确保前线的“弹药”充足,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家”里运来。伊春领队董文广说:“市里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问我们缺什么。说只要咱家有的,全给你们运过去!”

【把最深沉的爱、最美的瞬间,都留在湖北】

3月7日一早,黑龙江医疗队重症病房微信群里沸腾了!77岁的危重症患者褚兰(化名),在ICU住了20多天后,肺部明显好转,消化道出血也止住了。

“这可是特大喜讯,哥激动得想哭,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看到了希望。”这是来自漠河的刘建医生,曾靠一块巧克力挺过8小时的抢救工作。

“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尽最大可能救治更多的患者”,是医疗队所有医护的共识。

2月22日,62岁的张桂香(化名)心跳骤停,尽管抢救后心脏复律,但因为肾功能不全,随时可能会被死神再次召唤。24日,一台血液透析滤过机紧急运往应城市中医院,带来曙光。

5小时的调试,机器成功运转,接着血液净化护理团队接手,37个小时的紧张营救,来自牡丹江市的医疗团队利用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再次将张桂香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生命重启的那一刻,氤氲希望,是最美的瞬间。

黑龙江医疗队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有40多个,其中80岁以上的10多个,年纪最大的94岁。

“所以我们成立了病区‘托老所’。”来自大兴安岭的护师公维云说,家人不能在身边陪护,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就成了这些大爷大妈的亲人。

为了让老人们开心,大家使尽了浑身解数。有的帮忙寻找家人,拍下视频传递温暖和爱;怕老人生褥疮,每天好几次给老人翻身按摩,有的还拿出了从家里带来的电热毯;为了能多喂几口饭,大家随叫随到,只要老人饿了,马上把热饭端来……

他们把最深沉的爱,都留在了这里。一点一滴,渗进应城人民的心里,开出爱的花朵。

87岁的陶华清(化名)是一位患有多年慢阻肺的病人,深受病痛折磨,又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度丧失生的信念。医疗队的到来,让老人放下顾虑,开始追寻生的希望。语言不通,他用诗句盛满感激,送给科室的医护人员。

3月8日,老人出院。告别时刻,有笑容、有泪水,老人握着护士南桂荣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采访中,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古代的武将,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觉悟。如今,他们就是身披白衣的战士,有机会来应城赴战场,此生无憾,更无悔。(孝感日报记者伍洪涛 李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