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楷模”2015年9月份榜单

【何志英】

“天使村医”何志英事迹材料

何志英,女,1984年1月出生,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安全村村医。 

作为一个高位截肢的癌症患者,何志英7年做了5次手术,在与癌症搏斗的13年间,她坦然转换着病人和医生的角色,拖着病痛之躯扎根乡村履行医生职责,勤奋自学提高医术,全心全意为村民解除病痛,没有因为身体残疾放弃这个职业,没有因经济困难而违规收费,行医多年无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天使村医”。 

2001年,何志英从湖北职院医学分院毕业后,想到家乡村卫生室的老村医马上就要退休了,一直没有人接班,毅然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安全村卫生室当了一名普通村医。那时,她还是个17岁的黄毛丫头,由于临床经验缺乏,特别是患者描述的病情与书本上的病例不相同,她常常不敢确诊。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更好的为乡亲们服务,她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翻阅医疗书籍,不懂的就虚心向老医生请教,慢慢地,农村的常见病、疑难病已难不倒她了。

2002年7月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的何志英摸到左腿内侧长了个拳头大小的包块,职业的敏感,让她有种不祥的预感。她忙去孝感中心医院检查,穿刺结果:恶性肿瘤。她不敢相信,第二天又来到武汉协和医院,确诊为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医生宣布,这种恶性肿瘤手术后,3年成活率只有50%。面对死亡,没法不恐惧,但18岁的何志英必须承受。肿瘤切除术后,4个疗程放化疗,何志英头发掉光。就在这时,那位年长的村医因故离开,村民只能到镇卫生院或邻村看病。“村里不能没有医生!”在家养病的何志英又穿上了白大褂。2004年、2006年,癌症两次复发,她又接着做了两次肿瘤切除手术。 

三次手术后,她的肿瘤已经到了无法切除的地步,要想保命唯有截肢。截肢后通常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安装假肢,但为了方便出诊,术后半年她就执意安装了假肢,由于假肢装得太早,加上山路崎岖不平,一趟出诊回来,假肢和皮肤接触处常常血肉模糊。2010年,肿瘤再次转移到肺部,她又做了第五次手术,切除左肺上叶。  

何志英截肢后几个月,邻村有一个婆婆股骨头骨折,要卧床休息,她每天让爸爸送她出诊,诊治完毕还留下来陪婆婆谈心,给她按摩,量血压。婆婆病好以后,尽管走路不方便,还是经常过来看她。桔子黄了给她送桔子,柿子红了给她送柿子。

200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70岁的村民曹金花食物中毒,接到病人家属急切的求助电话后,何志英连外套都顾不上披,赶紧叫父亲骑上摩托车送她出诊,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病人家,老人已经休克,何志英顾不上暖和冻僵的手脚,赶紧配药、注射。一整宿,何志英都守在病人身边,直到第二天病人苏醒她才安心地回家休息。如今,她的诊所已成了村子里老人和小孩的活动中心。

时光流逝,不经意间,何志英已创造了奇迹。自2002年8月手术至今,她已经活过了整整13年!我们相信,这个奇迹还会不断刷新记录!何志英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体现了一位医务工作者关爱患者、服务患者的优秀品德,塑造了乡村医生的美丽形象。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搜狐、中国日报网、湖北日报、荆楚网、孝感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先后并评为孝昌县“最美村医”、孝昌县第三届道德模范、2012年度感动孝感人物、2014年11月份湖北好人。

 

【李果】


快,踩着我的头向上爬
——记安陆市烟店中学教师李果

李果,男,1968年出生,现年47岁,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安陆市烟店镇初级中学当着一名普通乡村教师。

李果从小在涢水河畔长大,有很好的水性,游泳、垂钓是他最大的爱好。而在人生的长河里,他与涢水相伴,静静流淌,用无私大爱滋润着每一名学生的心田,用舍己救人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赞歌。

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让李果深知爱是师德的灵魂,所以他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只要和学生有关,他都会责无旁贷、尽心尽力。烟店初中是一所“留守学校”, 留守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关爱每一名留守学生,学校实行了教师结对帮扶责任制。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李果像班主任一样,通过到家走访、电话联系、交心谈心,认真了解每一名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并留下了几本厚厚的帮扶记载。每天晚上,尽管学校并没有安排他查寝,但是他都要到留守学生寝室去问问他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助。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他还把自己的家变成留守学生的临时客栈,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

长年清贫的教师生活让李果爱上了垂钓,用他的话说是及陶冶了情操,修身养性,又惠及了餐桌,大快朵颐。

2015年8月2日晚5:30许,正在休暑假的李果老师和同校的黄世存老师一起到自己的老家,在府河烟店镇彭桥村段的一处废弃河砂码头开始夜钓鱼,这是两位老师最大的业余爱好。

清爽的水风,还有清澈的河水,每天晚饭后都会吸引不少人前来游泳洗澡。一个小时后,当地村民陆续起身回家时,三个少年骑着一辆摩托车也来到河边洗澡。因为觉得这三个少年有些面生,不是本村人,李果下意识地多看了这三个少年几眼。

约七时许,天色渐暗时,李果和黄世存突然发现两个少年慌慌张张爬上了岸,不远处,另一个少年正在水中挣扎沉浮。

李果心中一惊,土生土长本地人的他深知,那里正是以前采挖河砂时形成的深坑,不仅深不可测,而且水下很多暗流和漩涡,很是危险。李果和黄世存立即扔下鱼竿跳入水中,奋力游到少年溺水处时,但水面上瞬间就没有了少年的身影。深谙水性的李果冒险多次潜入水中探摸,都没有结果。当李果再一次浮出水面换气时,在水面观察的黄世存发现了少年挣扎的位置,大声指引下,李果终于探摸到溺水少年。

水深、流急,天色已晚,多次潜水后精疲力尽的李果,奋力将溺水少年托举到肩上,让他踩着自己的头顶爬上岸。在同事黄世存老师和赶来参与救援的村民的帮助下,李果和溺水少年平安脱险。

救人之后,李果和黄世存并没有声张,暑假休息时间还是最喜欢在河边钓鱼。溺水少年也不敢向家长说明情况,要不是附近村民告诉少年父母,少年父母前来感谢并向媒体爆料,两位老师勇救溺水少年的事迹也许并不会被更多人知晓。

《孝感晚报》记者、安陆电视台闻讯进行现场采访,在《孝感晚报》的第一时间以《夜钓教师让溺水少年踩着自己的头顶逃生》为题报道。

在接受采访时,李果和黄世存憨憨地说,这本来是一件小事,算不得什么新闻,救人是本能,谁见到都不会袖手旁观的。

面对危险,勇往直前,毫不畏惧;面对感谢,不留姓名,不求名利。李果用跳水救人的壮举,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伟大精神品质。

 

【唐军】

唐军,男,45岁,人行孝感中心支行干部。20年无怨无悔照顾中风瘫痪父亲,给老人喂饭、擦身、晒洗、帮排便;20年风雨护父送医治疗。每到周末,他用轮椅推着父亲行走在大街小巷,让父亲尽情地享受久违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夏天,他常常被汗水浸透得湿漉漉的;冬天,他常常走得大汗淋漓。20年里,他累计行走1万多公里,一次推着轮椅送父亲理发时,被一辆抢道的小轿车撞到左肘,造成骨折;一次从医院接父亲回家途中,在斑马线上被一辆违章的士撞到,造成左腿腓骨骨折,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隐瞒了伤情,仍坚持一瘸一拐地照顾父亲。别人看不懂、听不清父亲的发音和手势,只有他能够听懂听明。20年孝心侍父,20年孝德坚守,20年对父亲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风雨历程,让45岁的他满头青丝早变华发,他被人行系统评为赣鄂湘三省孝心道德模范。

 

【徐全朝】


司法所长的榜样
——孝感市孝南区司法局东山头司法所所长徐全朝同志先进事迹

徐全朝,男,汉族,湖北安陆人,中共党员,1966年2月出生,现任孝南区司法局东山头司法所所长。2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乡镇司法所工作一线,秉持“以民为本、以公为旨、以廉为要、以所为家”的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2013年,荣获“孝感市十佳矛盾纠纷调解员”称号;2014年,被孝感市司法局评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孝南区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3月12日,因连续调解四起矛盾纠纷累倒在工作岗位,经医院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左眼三根神经坏死,入院治疗一个多月后,虽行动不便,仍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上。7月18日因过度劳累,病情再度复发,导致左半身偏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孝感市委、市委政法委、孝感市司法局、孝南区委分别作出了开展向徐全朝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一、心中有党、忠诚奉献。徐全朝同志生长在农村,历练在部队,工作在基层,27年如一日投身基层司法行政事业,把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追求贯穿整个工作生活始终,把党委、政府赋予的重任担在肩上,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记在心间,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满腔热情地做好司法行政工作中,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司法行政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人民为父母,视事业为生命,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用真心、真情、真爱赢得群众信赖,以爱民、为民、便民的实际行动传递司法温暖。在东山头,只要是为了办群众的事、为了解企业的难,腿跑酸、嘴说干,不叫苦也不叫累,20多年来,经他调解的矛盾纠纷达1100多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0多件,件件做到组织满意、当事人满意。即便在住院期间,他仍念叨他手头的那些事、放不下要做的工作,领导、同事都劝他,他笑着说:“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他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默默奉献自己,被东山头党委誉为“党委政府的好参谋”,群众称赞他为“群众的贴心人”。

二、心中有民、敢于担当。徐全朝同志常年患高血压、胃病,药不离口,但始终如一坚守在基层,站在矛盾纠纷调解第一线,把群众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每一件都认真对待,经常是“白+黑”、“5+2”,妻子说他:“在外一条龙,回家一条虫”,同事都称他是“工作狂”。东山头办事处是孝南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截止今年6月,共有151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9家。矛盾多、难事多、要求多、冲突多,面对群众诉求、面对急难任务、面对复杂矛盾,敢于担当,豁得出去,顶得上去。哪里出现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始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难题面前敢抓、在矛盾面前敢管、在群众需求时挺在前、冲在前,群众有事都喜欢找“徐司法”。

三、心中有法、刚正不阿。徐全朝同志把学习当作自身的终身追求。无论走到哪儿,都带个包,包里装的,尽是法规文本。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边学边干的执着,成为干部群众眼中的“徐律师”。2009年,东山头引进首批7家企业落户,一位赖姓老板以较低价格承揽钢构厂房,2010年冬携款失踪,20多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集体到办事处讨薪。徐全朝同志在市区司法、人社部门的支持下,经过20多天的艰苦努力,协调赖姓老板所挂靠的建筑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近16万元。在他的心中,信奉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始终秉持“公正司法是第一生命”的原则,严格依法秉公办案,尤其是在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人民调解过程中,坚持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始终做到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丁姓村民成为徐全朝监管的社矫对象,一开始就不服管,认为自己没犯大事。徐全朝细心讲解法律政策,对他说:“首先,你要感谢社区矫正。因为这样一来,你和家人团聚,又有生活出路。如果硬不服管,那也要想清楚后果,是在家里好呢,还是在监狱好?”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义务劳动的第一天,丁姓村民不愿扫,嫌丢人,徐全朝带头认真仔细地扫地,并多次“陪扫”,感动了丁姓村民,使其得以认真改造,顺利解矫。

四、心中有戒、严于律己。徐全朝同志为人乐观豁达、憨厚朴实,耐住诱惑、安于清贫,坚守底线、干净做人。他始终牢固树立“清廉为官、清正干事、清白做人”的理念,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始终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在工作中,从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求辖区企业一分钱,没有吃过社区服刑人员家属的一顿饭。在生活上,从不追求物质享受,衣服是“便宜货”,出门是辆“破摩托”。他的妻子原在孝南区农业局一家沼气服务公司上班,后因公司破产被“算断”下岗,后在孝感城开“麻木”,城区“禁麻”后到超市站柜台,工休之余从事“厨娘”钟点工补贴家用。曾有园区企业递来“橄榄枝”,想帮助他妻子找个“轻松活”,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他家弟兄五人,他是长兄,4个弟弟种田为生,生活条件不好,几个弟弟都想求哥哥帮忙找点事做,他都严辞拒绝,4个弟弟现如今都成为勤扒苦做的“菜贩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