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日报 记者周应涛 侯伶俐 徐文 通讯员郭刚
孝感后湖公园里,一树一树的芽孢撑开,各种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绽放。在按下暂停健的城市,春天依然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温柔地唤醒了每一个沉睡的花骨朵、每一片小小的嫩芽。
从人民广场到孝感市中心医院,以往交通最拥挤的一段路,如今人车稀少,偶尔有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骑着自行车缓缓路过。医院门口和院子里,也是异乎寻常的安静。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平静的。然而,走进隔离病区,我们却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穿越了寒冬,春天已经到来。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爱与生命同在,希望与光明,也同在。
做好防护,让每个人安全地离开这里
3月3日,孝感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二病区。这是一个由孝感市中心医院和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共同管理的病区。
穿鞋套,手部消毒;换口罩,手部消毒......虽然是进入生活区,一系列的院感流程还是要做到位,容不得丝毫马虎。
从中午12时开始,接班的医护人员陆续到来,他们要花至少半个小时穿戴防护装备。与此同时,下班的医护人员接连走出隔离病房,准备洗澡、吃饭和休息。
王彩霞,来自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的院感人员,一双敏锐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每个交接班的人,一旦发现哪里有疏漏,赶紧上前提醒。
“这里原来是普通隔离病区,改成重症隔离病区后,许多流程都进一步完善了。不少医护人员刚结束医学观察再次来到一线,需要重新熟悉。”王彩霞说。
他们花了两天时间规范院感流程和标识,并调整了区域划分。“比如,以前医护人员办公室是污染区,需要二级防护,上夜班时也只能坐着;现在改成了潜在污染区,只需做一级防护,医护人员夜班时可以躺一会儿,稍微休息下。”
“进隔离病区前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防护。”王彩霞笑称自己就是个安全员,“我感觉我把这里整理得像一个家一样,我的心愿是让每个人都安全地离开这里。”
把重症患者护理好,避免向危重发展
下午1时许,孝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李萍走出病房,她是早上8时进的病房。“我2月1日首次进隔离病房,14天工作,14天医学观察,2月29日又回来了。这里改成了重症隔离病区,感觉流程更规范了。”
李萍主要负责医嘱交接以及静配中心各项治疗交接,还有几个区的信息交流传达。她说,病房里目前有26个病人,年纪最小的33岁,年纪最大的88岁,7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一大半。他们都是1月底疫情发生之初感染的那批患者。
“2日下午复查胸部CT,有11个病人病情缓解,有望很快转到普通病房,还有的准备脱离机械治疗。”李萍说。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几位休息中的护士不时看向通向病房的门,显得有点焦急,“护士长怎么还没出来?”她们等待的,是重症隔离二病区孝感方面的护士长、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3病区护士长彭红华。
“护士长特别辛苦,每天7点进病房,经常到下午两三点才出来。由于对N95口罩过敏,她的脸、脖子都红肿了,不得不吃抗过敏的药物。”说起这些,大家都很心疼。
下午2时,门开了,彭红华终于出来了。走近一看,果然面部红肿了,耳朵后面、脖子上也红了一大片。为了避免接触过敏原,她在皮肤上贴了不少胶布。护士帮她撕下胶布时,都不敢用劲,怕撕破皮肤。她对此并不为意,和大家说起话来,总是温和地笑着。“护士长不能只说说而已,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做事情。”
彭红华说,重症隔离二病区的26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7人,4人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3人接受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日常的观察、护理,能够尽早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彭红华说,“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是把重症患者护理好,避免向危重发展。”
她介绍说,一是使用化痰类药物治疗,促使患者排出痰液,增强肺部功能,改善缺氧症状。二是适度活动,提升康复能力。
“重症患者前期卧床时间比较长。一般卧床一周,肌肉就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肌肉是参与氧气利用和代谢过程的,如果肌肉功能减弱,所有功能都靠肺呼吸维持,就会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彭红华帮助部分重症患者试着下床进行床边活动,效果很好。
爱和使命,让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对症的治疗,考验的是医疗技术;心灵的呵护,胜似良药。重症隔离病房里的患者,对未知的疾病充满恐惧,加之没有家人的陪伴,更需要心理疏导。
刘桂霞、厉银平,是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的两位医生。刚来到重症隔离病房,他们便遇到了一位“老病号”。
“是位70多岁的爹爹,因慢阻肺每年都要到呼吸内科住几次院。每回我俩走进病房,哪怕全副武装,他也能一下子把我们认出来。”
刘桂霞说,刚开始,这位爹爹很消沉,绝食,拒绝配合治疗,还把身份证和银行卡拿出来,想托刘桂霞转交给家人。“这个忙我不能帮,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刘桂霞和厉银平每天查房都要跟爹爹聊一会儿天,鼓励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今,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开始主动配合护理和治疗了。
罗成琴是这个病区里的重庆支援队护士长。“对部分特殊患者,我们要多费点心。”她介绍说,其中一个精神病人和一个脑出血术后病人,由于神志不清,经常弄得大便一床,糊得全身都是,每回她们都帮忙仔细清理和擦洗。
“病区里没有压抑的气氛,因为病人们觉得大家都在关心他们。由于医务人员不能带手机进病房,病人们会借手机给我们拍照片,然后加微信好友传给我们。”罗成琴笑着说,他们在病房里的工作照片其实就是这样来的。
来自孝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郭悦这两天很高兴,因为两位偏瘫的重症患者竟然都开口说话了。
其中一位偏瘫的中年男性患者,老婆和一个子女均因感染新冠肺炎离世,受到莫大打击的他住院20多天不曾开口说一句话。
“我们每天帮他翻几次身,不时问他热不热,想不想喝水,想不想动,想动的话我们帮你活动下。就在3月2日晚上,当我再次问他喝不喝水,他突然说了一个字:‘好。’虽然声音特别小,我还是听到了,当时我都激动了好半天!”
病房里最小的患者冯某,还有胸腔积液、肝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等症,医院组织了多学科会诊。3月3日上午,刘桂霞等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了胸管引流手术。
这是一个超微创的胸腔镜手术,只需要在患者身上,像护士打针一样的打一个小针,然后再放入一个1-2mm的微小管子,将胸腔积液引流出来,并注入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术后,引流管拔除,没有明显的伤口。
因为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行动不便,视野模糊,这个手术比平时难上百倍。
“超声科主任下病房,手持仪器定位。护士长在旁边当助手。”刘桂霞说,“医护配合默契,手术进行得很成功。”
手术前,刘桂霞询问患者情况时,她一个词一个词说得很费劲。手术结束时,患者吐词清晰地说:“谢谢你们!辛苦了!”
不问艰辛,不求回报。医者的爱和使命,让一个个重症患者的生命重新焕发出光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