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在战疫最前沿 ——孝感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群像


槐荫公园的樱花开了,春天真的来了。公园旁的宇济大酒店仍处于停业状态。

从一线轮换下来,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游洲已在这里隔离休整了10天,他的妻子祁皓仍在一线战斗。

再过4天,隔离结束,一切正常,游洲将重返一线。

奋战一个多月,游洲的同事、同仁有的已经永远离去,有的还在重症病房顽强求生,其他人仍需继续战斗,因为战“疫”还在持续。

对这些医务工作者而言,他们正经历一场生死大考。

争先赴一线

“兄弟,你走了,我们仍在战斗。”3月1日,黄文军头七,同事们纷纷在朋友圈里寄托哀思。

2月23日19时30分,孝感市中心医院医生黄文军逝世,年仅42岁。距他写下请战书,仅31天。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听从组织安排!”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燃烧自己:1月23日,呼吸内科门诊量351人次,黄文军看诊109人;1月25日,呼吸内科门诊量151人,黄文军看诊66人……

他像陀螺一样旋转,直到最后倒下,用生命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与使命。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疫情来袭,不单是黄文军,无数医务工作者都在争先向一线集结。

鲁君巢,孝感市中医院肺病科一位普通医生,参加工作仅7个月。战疫打响,正在洪湖老家的他决定尽快返岗。大年初三,他搭乘一辆运送物资的车抵达武汉,已是深夜。因交通管制,车无法继续往前。在向卡点执勤警察讲清原因后,他从天河机场旁的高速路口走出,徒步沿孝汉大道前行,历时五个半小时,到达孝感。

梅定返岗的旅程同样曲折。她是湖北航天医院普外科一名护士,正月初一,她毅然踏上从江苏昆山转道河南再到孝感的征途。她的逆行之旅,感动了铁路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原本在湖北境内不停靠的列车,临时在孝感站为她停留一分钟。

急着赶回孝感的还有远在北京的刘凯。他曾是孝感市疾控中心一名青年骨干,去年10月离职,现任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助理。得知家乡疫情,他向国家疾控中心提出申请,“我要赶紧回到湖北,回到孝感。”大年初一,他向孝感市防控指挥部报到。

到一线去!到战斗最激烈的隔离病房去!

游洲,原本是孝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疫情告急,医院紧急组建隔离病区,他第一时间申请参加。

“不,我是呼吸科医生,这里更需要我。”当所在病区被改造为留观病房,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医生杨青作出了选择。她尚在哺乳期,大家劝她去普通病房。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得知请战书获批,感染科医生包恩民填写了一份特殊登记表:“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但如果出现意外,我希望捐献遗体。”

向死而生,他们果决地走向战疫最前线!

与病毒较高下

战胜病毒,首先就要精准捕捉它。

喻珂就是一位“病毒捕手”。他是孝感市疾控中心病毒检测员,从1月21日接到任务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已持续战斗40多天。

天天与病毒打交道,危险自不必说。

核酸检测有四步:清理样本,核对信息;提取核酸,配置反应体系;PCR仪器检测;观察判定结果。

步步凶险。就拿清理样本来说吧,当实验员从生物安全柜取出装有样本的采样管,检测员用移液器将标本吸出来注入裂解试剂盒。这个简单的动作,却是最危险的。因为采样管此时容易产生气溶胶,存在被污染的风险。“每打开一次,就相当于病人对着你咳嗽一次。”

进入实验室前,喻珂必须按照生物安全三级防护标准做好准备。

消毒、戴上双层手套、穿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佩戴好N95医用口罩、护目镜、帽子、鞋套——一个都不能少。穿上防护服后,外面还有一层装备:正压送风系统。

闷!噪!热!难受是自然的。“不到一个月,我瘦了10多斤。”喻珂说。

最初,病毒检测任务繁重,实验室人手不够,喻珂曾连续两天两夜没休息。后来,国家疾控中心、重庆医疗队专家前来增援,喻珂他们才缓了一口气。“现在高峰时,我们一天可以检测376个标本。”

检测能力的提升,为孝感战疫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胜病毒,还得有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

“你没能打倒我,我有了抗体,必杀遍整个疫场。”感染病毒,治愈出院后,孝感市中心医院妇科医生冯春翠放出“狠话”。

1月23日,得知同事被感染,出于职业敏感,冯春翠做了三件事:要求家人居家也必须戴上口罩、保持1.5米距离;劝亲朋好友取消所有聚会;要求科室同事提高防护等级。

四天后,她被确诊。接到通知,她用快速手消剂反复喷洒自己的办公室及相邻值班室、更衣室及卫生间,通知医院感控科,按标准消毒所在病区。

住进隔离病房后,她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带着病友强迫自己多吃饭、在阳台上赛走步、交换追剧心得、做中医按摩……她知道,大家都看着她这个医务工作者,“我一定要战胜你”。

与病毒战斗16天后,她康复出院,居家隔离。隔离14天期满,她走进捐血点,捐出了400毫升血浆。

严谨,冷静,乐观,冯春翠为抗疫中的每个人上了一课。

与患者同悲喜

“他们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悲喜同心。”包佩玲,孝感市中心医院第一个隔离病区首批进驻医务人员之一。

进入隔离病区第一天,中午有病人家属打电话询问病情,开口第一句话:“医生,您辛苦啦!”问完病情,挂电话前,对方又叮嘱:“您们辛苦啦,一定要保重啊!”简单的几句话,让包佩玲热泪盈眶,“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隔离病房内,由于没家属陪护,医护人员除了保证病人治疗外,还得负责病人吃喝拉撒。特别是重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医护人员得给病人喂饭、喂水、端屎端尿。等到病人饭吃完,她们自己的饭早已冷透了,只能用热水泡泡将就着吃。“不少都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穿上这身白衣,就成了不怕脏、不怕累的战士。”包佩玲感慨地说。

直面病人死亡,她们感到沮丧、失落、自责。

1月28日,隔离病区出现第一例死亡。患者年纪大,有基础性疾病,使用呼吸机后,情况未见好转。“没人愿意放弃,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了,每个人希望能出现奇迹。”

当心电图呈一条直线,病房令人窒息般安静。“眼看着一条生命在面前消失,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挫败感和失落感,让人刻骨铭心。”包佩玲说。

可这种时候不允许她们难过,还有很多事等着她们去做,通知患者家属,开死亡证明,处理遗体,对病房所有东西进行终末消毒,还要安抚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忙完了,晚上吃饭时,没人说话,大家都在为生命的失去而叹息。”

见证病人好转,她们会感到欣喜、宽慰、自豪。

2月1日,孝感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当天下午三点半,复查结果出来了,两名患者第二次核酸复查为阴性,医院又给病人复查了肺部CT,专家判定达到出院接触隔离标准。“我们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患者。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容,那种喜悦的心情,感染了病房里所有的人。有护士悄悄地哭了,我知道她们很高兴。”包佩玲在日记中写道。

悲喜同心,患者的苦,他们感同身受。

云梦县中医院住院部四楼隔离病区,81岁郑爹爹床头贴着一张纸条:“婆婆在县医院病情稳定,少平(小儿子)在深圳也好了,叫您安心治疗,不要给新平(大儿子)添乱子。”那是老人的希望,是照亮他心底的光。

纸条是科室主任彭发启写的。郑爹爹双耳失聪,平时靠“读唇”与人简单交流。医护人员戴上口罩、防护面罩后,郑爹爹看不见对方的嘴,交流困难,只能用纸条沟通。

郑爹爹一家五口人有四人先后感染入院,住进隔离病房后,他烦躁和焦虑,不肯配合治疗和护理。后来,彭发启写了这张纸条交给爹爹。看了纸条,郑爹爹才慢慢安静下来。

悲喜同心,患者的乐,他们记挂于心。

“这个好看,我要拍下来!”“哎,这个更好看!太萌太可爱了!”这几天,医护人员披挂的“漫画战袍”,让孝感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8区沉浸在一片难得的欢乐里。

8病区组建了20多天,原来住着40-60个确诊病人,病人情绪都不太好,医护人员既要治疗和护理,又要做心理疏导,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有人会画画吗?我们可以让隔离服活泼起来。”2月24日,护士长涂红梅提议,她想让病区气氛轻松起来。

“我会一点儿,可以试试!”护士程菁主动请缨。当天换班后,顾不上休息,程菁便在宿舍里忙开了。这套隔离服画个举拳加油,那套隔离服画只可爱的小动物,50岁的科室主任方木平的隔离服则画上了一只哆啦A梦,另外还有行走的搞怪表情包……大家给这些涂鸦过的隔离服取名叫“漫画战袍”。

2月26日早晨,涂红梅他们穿着“漫画战袍”走进隔离病房,气氛一下子点燃了!

柔软给家人

人们称他们为“白衣战士”“最美逆行者”,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为人子为人女;他们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们把这一面留给了同事、朋友、家人。

黄文军确诊住院那一天,同事们送他去隔离病房,面对大家的担心,他反过来安慰大家:“我没事,等我好了,再回来跟你们一起战斗。”

转到重症监护病房时,他一直紧握着同事的手费力地说“谢谢你!”

在病危准备插管抢救时,他喘着气在一张纸上写下:“不插管,我还好。”同事们知道,他担心增加大家感染风险。

他给妻子打的最后一通电话,是希望妻子“早点接他回家”。他牵挂着同在一线的妻子,放心不下年幼的儿子……

生活中,他们彼此牵挂;战场上,他们并肩战斗。

谢鹏,孝感市中心医院手术室一名男护士。在他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一个星期后,同在一家医院的妻子申请进入重症监护室。得知消息后,他懵了:“你走了,女儿和妈妈怎么办?”“你知不知道隔离病房有多辛苦,有多累?”

但更多的则是理解和体贴:“申请到同一个科室,我还能帮你多撑点……”他理解,妻子是党员,是业务骨干,关键时刻,她不主动上,谁上?

2月14日,妻子正式到重症隔离病房报到,恰逢情人节。谢鹏一大早给妻子发了个红包,一直到很晚,妻子才回信息,她在隔离病房忙了整整一天。面对老公的抱怨,妻子笑了:“你在3楼,我在4楼,有什么不放心的?”

3楼是隔离病房,那是谢鹏的阵地;4楼是重症隔离病区,那是妻子的阵地。一楼之隔,两人却无法见面。

“老婆,等到春暖花开时,为你补过一个情人节。”情人节这一天,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医生刘沛隔空对老婆喊话。他和妻子余良艳分别在城中院区、东城院区隔离病房工作,快一个月未见面了。

1月20日,余良艳得知城中院区新成立的隔离病区需要护理人员,有着12年护理经验的她写下“请战书”;26日,东城院区成立隔离病区,急缺医护人员,刘沛瞒着妻子写下“请战书”,于30日开始在隔离病房工作。

“我俩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平时工作也是白班夜班倒,都成常态了。”刘沛说,两人都能互相理解并支持对方,但他对妻子仍心怀愧疚,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好好补偿妻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孝感市门户网站管理中心记者 余志斌   孝感日报记者 侯伶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