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战士任志达工作日志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刚结束了来支援湖北孝感的第一天工作,感触良多。有意料之中,有情理之外。之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武汉,首先没想到湖北这么冷(室内15°),更没想到我们所支援的医院是孝感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应城)的中医专科二甲医院。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应对本次疾病的经验科室,这是一个以康复保健为特长的中医院。我们来到这两天,公认他们感控工作做的有欠缺。医护人员感控意识不够强,医院竟然没有淋浴间等等。你能想到的问题,他们都有。感控意识我们甚至都能强出八条街,内心有说不出的失望。

可是今天我意外的发现,我们穿的隔离服和防护用具比应城当地医护人员用的好很多。换衣服的地方也是为我们新准备出来的。这是为什么?我心中很纳闷,为什么一样干工作,还不用一样的东西吗?他们说:“好的都留给你们,我们有这个就很好了。你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已经很辛苦了。”然后我们都问了同样一个问题,那你们医护人员有被感染的吗?他们回答说:“我们从没做过任何检查,太忙了,没工夫搭理我们自己……”而且我发现不光是要命的医疗防护用品有差别,我们所住的地方是高档酒店,他们工作人员却住在快捷旅馆,吃的饭,用的生活用品,待遇,等等都不一样。

我们来这里,孝感人民,应城人民真的是竭尽全力在满足我们的一切要求。知道我们东北人怕冷,给我们买电褥子;买波司登的羽绒服、保暖內衣。每天按时按点给我们送水果,盒饭,熬制好中药,塑封起来热好送过来。怕我们吃不习惯当地的菜,特殊给我们东北人买“老坛酸菜”味的方便面。他们的医护人员,从大年初一直坚持到现在,一直都是四组人,每组两人,六个小时一換班,不间断上岗。一次性的面屏使了一个星期都舍不得扔。我们外地人,凌晨两点下班有空调专车等着,拉着我们回宾馆,宾馆门口有专人为你消毒鞋子。而应城本地医护却只能骑电动车,在这冷风中瑟瑟发抖骑回到小旅馆,害怕气溶胶,开着窗户裏两层被睡一宿……

他们在竭尽全力的“对我们好”,然而我们所能做的护理工作,其实并不多。本次黑龙江派到应城支援的有牡丹江、伊春、鸡西和大兴安岭的队伍。在我们这些人里,有icu的护士和能熟练操作呼吸机有经验的老护士,但并没有很多。也就是说,我们来到这里之后,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而我们来到他们科室之后,他们的医护人员也非常舍不得让我们干活,对我们总是很感激、很尊重,用着蹩脚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你们是三甲医院,我们要向你们学习,有不足之处请您指出来”等等,其实我们何德何能做人家的老师,至少我知道我不配让人家称上“老师”这两个字。

我今天在icu,看见一个男人穿着整套隔离衣服,拿着手机正在和一帮人群聊视频,而视频另一头却不时得传来抽泣声,摄像头对着那个三床的患者,虽然我们极力救治,但那个患者还是因为本次新冠病毒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护士告诉我,那个男人是这个科室的医生,而躺在床上的患者,是他的母亲。似乎他们自己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也许他们的亲人、朋友患上这个“新冠肺炎”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毕竟这里是重灾区。但这个画面对于来自“跑毒成功”的城市的我,还是十分震撼。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平淡的话更让我难过和痛苦,如鲠在喉。命运的无常和残酷,真的让人愤怒而又无力。他们的医护人员这两个月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压力?我们至少有希望,也许在这里工作一个月左右就“打道回府”了。回到家里,有健康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用满怀期望的笑脸等着我们。我们也摇身一变成了"英雄",凯旋而归。可他们呢?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的亲人在哪里等着他们呢?我们和他们相比,真的称不上多伟大,只能勉强称作“勇气可嘉”。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本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救人民于“水火”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义务。更何況万里之外的省,市和我们的伊春市第一医院里给了我们这些人很大的支持。要知道,我们这十几人,是从千百人当中选出来的精英,亦是幸运儿。所以既然当初无怨无悔的来了,就代表无论多大困难我们都会坚强的撑下去,我们代表的是龙江人民为湖北人民送去战胜疫情的勇气,更是一面写满爱的旗帜。

来源:伊春市第一医院

编辑:彭丽雯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