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自全国各大农业高等院校、中央及湖北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代表齐聚武汉,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9年工作总结会。
据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长、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湖北水稻生产已进入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水稻+”模式迅速发展;农户对优质稻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对水稻生产引导作用越发明显;水稻生产进入综合管理时代。同时湖北水稻生产也表现出十大技术问题,包括地力培肥技术、品种搭配技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机直播技术、直播除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收减损技术和烘干储藏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项目组筛选了秸秆还田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品种搭配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机械化栽插技术、精量穴直播技术、“一封二杀三补”除草技术、侧深施肥技术、应变式水肥管理技术、水管员制度、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技术、机收减损技术、烘干储藏技术等14项关键技术。
在此基础上,针对鄂中北稻麦茬口衔接紧、土壤肥力不高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集成以工厂化育秧及机插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精量直播技术为主体的稻麦周年培肥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江汉平原水稻光温资源利用率低、再生稻适宜品种少、机收再生稻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集成以适宜品种、肥料优化施用技术、水分优化管理技术、机收减损栽培技术为主体的再生稻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针对鄂东南双季稻生产品种茬口衔接紧、劳动力投入大、规模机械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集成以品种筛选、机械化双直播技术、双机插技术、少免耕机械化技术为主体的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并以规模化农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为主,将集成的三大生态类型区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
项目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共集成单双季稻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9套,示范面积162.4万亩,辐射面积1500万亩,增产粮食49万吨,项目区水稻单产较“十三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增加经济效益22.5 亿元。水资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5%,生产效率提升20%,节本增效8%以上,产后收储损失率降低4%-6%。项目区优质品种应用率提高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机械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带动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6个,对接新型经营主体643个,培训农技人员1469人次、新型职业农民3634人次。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柯伟 饶禹 责任编辑 吴松)
来源:长江云
编辑:杨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