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湖北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释放“人”这个关键要素的活力。
一场清华大学和湖北企业的科技成果对接会,近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了专家教授和企业家,还有一个新角色——技术经纪人,帮助现场解决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方面的问题。
技术经纪人 席放:“要了解这个企业它究竟需求什么,你对科技还是得有一定深入的了解。”
2018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全国第四。但是,最能体现科教资源优势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类合同,仅占30%左右,其余大部分是咨询和服务类合同。但事实上,湖北等待转化的技术成果还有很多,需要技术的企业也很多。之所以对接率不高,还是因为他们大多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组织的会议进行对接,而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
湖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调研员 秦兴龙:“以前的是依托我们这个系统,就是科技, 不专业,我体制内这工资,做多少我也没什么收益,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为此,2014年,湖北开展“科技成果大转化”行动,鼓励高校院所、企业设立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养专业的成果转化人员。让推动成果转化的中间人,从政府职员转变为市场力量。那一年,湖北诞生了300多个“技术中介”。
湖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调研员 秦兴龙:“让它专业化、推向市场,专业人做专业的事。”
但是,成果转化是一个专业而漫长的工作,涉及技术、市场、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尤其在高校,由于缺乏晋升渠道,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危怀安:“这个技术转移它既不是教学育人,他也不是从事研究,认为是服务,他们不应该有职称。 ”
为了纠正这个偏见,省人社厅和省科技厅上个月公布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新规中,专门设立了技术转移方向的职称评定标准,这也成为这个文件最大的亮点。比如,主持技术转移服务不少于15项,促成的技术交易额不低于500万元,即可申报副研究员。
技术经纪人 席放:“官方主流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认可,我们信心提升非常大,我们的职业规划也有重新一个改观。”
现在,“技术中介”的叫法已经慢慢淡出科技界,因为他们的专业性、全面性,越来越多人称他们为“技术经纪人”。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还正探索设立湖北技术转移学院,增设技术转移研究方向,面向全国招考专业硕士。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尊重规律。实行人才的分类评价,以市场为导向来设定评价指标,符合技术转移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这个也应该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应有之义。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 记者 李昕
编辑:孙亚莉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