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 | 做共和国的工业“粮仓”

中国工业发展的“粮食”,从钢铁转变为芯片。湖北始终保持自主创新热情,主动挑起共和国“粮仓”的重任。

刚刚结束的这个夏天,欧洲铁路不太好过。部分铁轨因为极端高温,发生了膨胀或者弯曲,影响铁路运营。同样经历高温炙烤的武汉,却没有被铁轨拖后腿,为期两个月的暑运,武铁各站发送旅客超3700万人次,高铁动车占比达65%,均实现增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15.8万吨钢。为了“工业口粮”能够自给自足,来自全国的建设者汇聚武汉,建设武钢。1958年,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从武钢的炼钢炉里喷涌而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在,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以武钢有限为代表的轨道钢技术,更是随着中国高铁,铺向全球。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奔涌而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让制造变得更智能。而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芯片。当前,中国90%芯片需要依靠进口。为了让新的工业粮食掌握在自己手里,湖北再次担当大任。

在武汉芯动科技,一款全新的芯片IP核已经测试完成,刚刚开始量产。得知这一消息,远在美国的某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技术总监,带着团队赶了过来,展开为期三天的深度考察。

让美国企业赞不绝口的这款产品,叫做“GDDR6高带宽数据存储技术和低功耗高速计算核技术”,它不光填补了我国空白,而且全球首发量产,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进行授权的公司。

聚焦芯片产业,湖北正吸引大批企业落户。仅在光谷,上半年就有50多家国际知名半导体设备企业、150多家半导体原材料和零部件企业到这里设点办公。就在9月初,国家存储器基地内传来好消息:中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正式量产。

从第一炉铁水、到高水平的铁轨、再到高精尖的芯片,国家工业发展需要什么,湖北就专注什么。70年光辉历程,湖北以自主创新的决心勇气,争做共和国的工业“粮仓”。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林如峰 陈芳芳 宛宇 责任编辑 罗晓贤)

来源:长江云

编辑:杨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