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寿的传奇人生

张崇寿老人深情讲述。


通讯员刘晓平 刘胜华 江和云

6月13日,笔者在当地乡政府和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偏远的汉川市里潭乡木剅沟村,跟随86岁的张崇寿老人走进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张崇寿老人家里珍藏着几本泛黄的证书和几枚暗淡的纪念章,纪念章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赠给全体指战员每人一枚的“和平鸽”纪念章,其中一枚纪念章是老团长临别时送给他留作纪念的。

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老人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想起在枪林弹雨中与他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首长和战友们。

“每天都有战友在身边倒下,我们除了对敌人的仇恨,没有一丝恐惧,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

张崇寿1934年生于木剅沟村(原光三村),幼年家贫如洗,父母给地主家打长工。1948年,张崇寿还不满14岁,父亲突然病逝,母亲改嫁,他孤身一人来到汉川杨林沟镇大芦排村为地主家放牛维持生计。1949年5月,汉川全境解放,杨林区委成立,当时的区委书记熊书记看他可怜,就把他留在身边当通讯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年轻的张崇寿坐不住了,他做梦都想到朝鲜前线杀敌报国。1950年冬季征兵,张崇寿积极报名,他很快被批准入伍。

“1951年3月,我们26军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那时,朝鲜已是隆冬季节,气温降到-30°C,满山遍野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上盘旋,为了隐蔽我们不能坐汽车和火车,只能靠双脚。经过29天日夜急行军,终于到达朝鲜西房山。”张老回忆说。

张崇寿当时给连指导员当通讯员兼司号员,同时也是战斗员。“人在阵地在”,他们在西房山阵地打了6天6夜,几乎未合过眼。由于战斗太激烈,又有敌人的多道封锁,每人每顿饭只准吃两口炒面,饿了就用雪充饥。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部队击退了敌人七次进攻,未失一寸阵地。

张崇寿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击退了美军的连续进攻。后来首长们告诉我们,司令员彭德怀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毛主席批示‘打得英勇、守得顽强’。”

连队圆满完成了狙击任务,有力掩护了东线几个兵团大规模战略转移,同时又牵制了西线敌人的主力,配合西线我兵团顺利打到了三八线。

“带领11个战友守卫前线10多个孤岛,海岛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充实。”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志愿军凯旋回国。1952年夏季,张崇寿随部队回国后驻扎山东南阳。休整8个月后,1953年3月,所在部队改编到海军序列。

“1953年,我们先到山东烟台蓬莱县,1956年又调龙口市进行军事大训练,当时照了这张相片,之后又调到长山岛要塞区。”张崇寿指着相片笑着说。

这张相片成为老人的唯一戎装。前几年,女儿将相片放大装裱挂在家中。

青岛市内长山要塞区位于祖国海上的东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张崇寿作为班长带领11个战友每天训练战备站岗,守卫着前线10多个孤岛。张崇寿回忆说,海岛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充实。

“比起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

1957年,张崇寿复员回到家乡后,在杨林大沙花场干保卫工作,1958年又调到华严农场武装部当军事教练员,当年与老伴戴义琳结婚生下大儿子。后来,张崇寿主动申请回到里潭乡务农,在木剅沟村一住就是40多年,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在村里长这么大,还真不知道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从没对谁说起过,也没向村里提过要求。今年初,乡里搞军人信息采集,我们才知道老人的故事。”木剅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兵告诉笔者。

如今,张崇寿老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虽然从未向谁提起,但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常在脑中挥之不去。张崇寿在劳作之余,常常想起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尤其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对战友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

60多年了,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战友再次相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