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带动
释放“第一资源”活力
创新的持续动力从哪里来?
一股股原动力来自创新政策盘活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孝感围绕“1+2+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设计和制度框架,破除制约高素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铺设了一条条广泛汇聚创新人才的“高速公路”。5月初,我市《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为进一步释放“第一资源”活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
通过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渐形成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科技优势转化为有效供给的生动局面,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品牌工程。
经过搭建平台、外部引才,孝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批建,全市先后建成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9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增至73家,39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依托创新平台服务孝感创新发展。
湖北康欣公司与中国工程院“攀高枝”,把目光锁定在全球板材行业制高点。公司与张齐生院士合作成立的技术研发平台,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条全自动化、数控化的集装箱底板用定向结构板生产线,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稳坐业界头把交椅。
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着眼走活军民融合发展这步“先手棋”,与中国工程院姜德生院士合作,在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发展规划、光线传感产品定位以及创新路线技术指导等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随着“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计划”“孝感产业人才集聚计划”“我选湖北·立业孝感计划”“孝感企业家培育工程”等一系列创新人才计划的稳步实施,一块块创新人才的短板不断补齐,创新发展的成效也清晰可见。
一年多的时间,我市征集发布企业重大技术需求280余项,组织校企对接活动25场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66项。上年度这一总数占目标任务的比例为历年最高,居全省前列。
成果转化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月26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召开。孝感5个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荣获2018年度湖北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项。
我市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刀把子”工程来抓,立足于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位于孝南区长兴路的湖北立锐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自带着高科技基因的企业。公司2012年成立,目前掌握着工业关节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的核心技术。
伺服电机是构成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立锐机电手握与伺服电机相关的5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得益于他们与华中科技大学展开的深度合作。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后,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2017年立锐机电增加销售300万元,2018年销售收入增长达1000万元。
不止是立锐机电,不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淬炼了出来。
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85项,弥补了孝感原创能力的不足,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优势企业16家,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72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35家。全市2018年申报高新技术产品166个,申请发明专利2650件,同比增长23%,总量和增幅全省第一。
项目拉动
培育新经济主力军
去年10月28日,湖北孝感佳兆业·空港凤凰科技城在孝感临空经济区开工奠基。
该项目总投资500亿元,旨在打造汇集产业创新中心、电子信息园、生命科学园、新能源汽车园、国际教育区、生活服务区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新城,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税收3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万人。
这是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项目拉动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精准对接“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坚持项目为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与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的强力拉动,促成了多元合作。孝感先后与武船重工集团、中国保利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推进军民融合项目布局、新能源应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也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
市政府与三江集团、青岛澳柯玛签订新能源物流车三方合作协议,青岛澳柯玛3年内在孝感投资生产新能源物流车达到5万辆。原4404厂通过与外企、民企嫁接,孵化出爱普科斯、捷能光源、大禹电气、汉达电子、瑞莱特汽车照明等5家规模以上企业和8家小微企业。
如今,一批批“高、精、尖”企业在孝感茁壮成长,一批技术含量高、支撑作用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开花结果,勾勒出孝感高质量发展的前行轨迹与生动图景。
新征鼓号劲,创新不停歇。
在对接“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打造全省区域性增长极的新征程中,孝感将始终围绕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胜不休。(记者周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