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力,“加码”高质量工业
——孝感经济发展半年观察③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筑底回升、全面好于一季度”——这是孝感上半年“期中考”的生动注脚。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亮点纷呈。
转折性趋势开始显现
1—6月,全市11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0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升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较去年同期前进8位。
1—6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7%,较去年同期回升2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较去年同期前进9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0.2%,高于全省1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5位。
1—6月,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78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税金45.12亿元,同比增长16.4%;工业产品累计产销率为97.5%。
工业发展,要稳中求快,更要求好、求优。
从产业看工业,增速平稳——
37个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的增加值稳步增长,增长面达86.5%,有19个行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6.8%,纺织服装、服饰业同比增长17.2%。
从企业看产业,量、质双优——
今年春节后,金凤凰纸业(孝感)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再生环保箱纸板生产线开始投产,公司上半年的产值和销售额均大幅攀升。据悉,公司1—6月的产值为13.4亿元,同比增长90.15%;销售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长75.95%。明年,年产10万吨的纸管原纸生产线即可投产,届时,其利润将再上一个台阶。
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和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报”同样不俗:高端装备制造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5.4%,汽车及零部件实现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6.4%。
作为业内“隐形冠军”的华工高理,前6个月已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利润5686万元,同比增长157%。下半年,是行业销售旺季,“今年计划能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预计比去年上升20%。”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他们目前正在筹划新增三个项目,包括NTC温度传感器项目和空气尾气探测器项目,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计划2—3年投产,届时公司产值将增至18亿元。
全要素保障不断“加码”
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销规模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
这是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对孝感工业经济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再远大的志向,都始于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无论增速,还是在全省的排位,均为近年所少见。
这份成绩,是全部工业企业自生动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市各部门全要素保障的合力使然。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发展”。市委市政府聚焦“两资一促”主线,每月对招商引资、立项争资、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和投资情况进行排序通报,实行重大项目秘书服务制和“五化”管理落地机制等,有效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提质增效。
发展环境优不优?企业心里最有数。为了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亲自挂帅,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送了一程又一程。
成立于1996年的正团麻糖米酒公司曾一度濒临破产。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61%,身负8起经济纠纷案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公司渐渐走出困局,逐步恢复生产,两年里,产值由1500万元增至2200万元,解决就业80多人。
为了推动政务服务不断优化,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一一梳理,市直40个部门和单位共认领各类事项680项,主动公布与企业、群众紧密相关的“一次办好”事项共60项。刚刚实现的“36证合一”,让企业办事更便利。
鼓励性政策不断。“支持民营经济20条”、招商引资“黄金28条”、“降成本20条”……一个个“政策红包”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2017年,市级兑现产业发展奖励项目资金1866万元。市本级兑现科技创新性资金1240万元。
为了解决融资难,今年2亿元产业发展资金,优先用于支持市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级各类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
为了解决用工难,40场次推介活动吸引招硕引博报名256人;“春风行动”举办招聘会147场,提供就业岗位10.15万个,同比增加24%。
上下求索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孝感经济发展的希望。
工业,也是我们的“短板”。
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许能从补“短板”着手,深度挖潜。
多元发力,解发展不均。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够。全市六大重点产业中,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占一半。但传统产业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重过高,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6%,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只有14%。高新技术企业233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9.6%。这直接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为此,要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增强调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7个县市区及高新区作为实战主体,需要突出工业经济抓重点、补短板,实现本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
项目为王,解后劲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进规企业34家,其中“小升规”32家、“新进规”只有2家。小微企业存量不足、成长缓慢,导致规上企业培育压力加大。为此,要促进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早落地、早投产,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早达效、早出力。同时,推动老项目提档升级。今年1-6月,全市工业技改项目共230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0.2%,将有利于盘活工业经济存量。
问题导向,解要素制约。重点破解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融资、用工、用能、物流等生产要素瓶颈。比如,在用工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普工和技术工人的本地化。在用能方面,积极推进电力市场改革,扩大直供电范围等。
“四项”融合,解资源不活。武汉“半小时生活圈”、军工大市等,是孝感的靓丽名片,也是优势资源。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做好汉孝融合、军民融合、两化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四大“融合”文章,盘活资源,深挖潜力,真正让资源变“资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