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孝感市农办在国家发改委调研评估

我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上的情况汇报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是我市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机遇(认识层面)

1、孝感是一个农业大市。①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位次。家禽和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一位,蔬菜产量居第二位,粮食、水产品产量居第五位。还有大批地方特色产品,如糯稻、莲藕、大蒜、藜蒿、早蜜桃等,产量都居全省第一位。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较高。去年,全市一产业产值占比17.8%,比全省平均值高6.6个百分点。

2、孝感与农业强市的目标还有差距。①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今年农业灾情反映出这个问题。全市遭受多轮强降雨袭击,农业生产普遍受灾,重复受灾,受灾面积大,灾害损失重。截止7月底,全市农作物受灾30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5.2%;成灾183万亩,占45.6%;绝收85万亩,占21.1%;渔业受灾47万亩,损失水产品6.4万吨;因灾死亡生猪28591头、牛羊3454头(只)、家禽136万只;林地受灾8.5万亩、损失木材18.7万立方米,苗圃受灾2.3万亩。②农民收入还不高。去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5元,城镇为257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4:1。

3、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重大机遇。①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人口减少,社保水平提高,土地承载的保障功能弱化,农民“宁可抛荒不可失业”的观念淡化,势必加速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人均耕地1.03亩,到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75万,农村人均耕地可达1.82亩。土地要素的流动,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的发展壮大、“一高三新”农业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②有利于破解农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缺乏抵押物探索解决路径。③有利于加快补短板。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补短板是全局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以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生态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主题是“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二、突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作层面)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及要求,对照《2016年工作要点》和《2016年任务落实清单》,我们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加快构建农业三大体系,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大力推广“一高三新”农业(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坚持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种植与养殖齐抓,增产与增效兼顾,大力推广“一高三新”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提高“四个比重”:①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2015年,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超过2/3,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②提高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010年,全市养殖业与种植业实现了调头,到2015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③提高名特优产品在农业内部的比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701个,年总产量达到 370万吨、总产值65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级著名商标64个、市级知名商标66个,“孝感麻糖”、“云梦楚河鱼面”获中华老字号。云梦成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④提高综合种养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一高三新”农业面积达到1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其中稻田综合种养、粮经间作、林牧套养等高效模式应用面积达到35万亩。二是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孝南区名列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陆市、汉川市列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我市又选择4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开展市级试点(孝南西河镇、汉川西江乡、云梦隔蒲镇、安陆烟店镇)。目前,国家、省、市级试点正在按照方案扎实推进。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五最”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汉川、云梦、安陆3个省级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73家;孝南、应城、大悟、孝昌4个县级园区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粮油加工、木材制品、医药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1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9家。去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302亿元,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73:1。今年上半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1.4%,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四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个、中国最美村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中国最美田园3个、省级旅游名村8个,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五星级5家,四星级9家),形成了“桃花古驿,醉美孝南”、“养生之都,应来之城”、“金秋好时节,大悟赏红叶”等一批旅游品牌,“花经济”“叶经济”“水经济”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66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0亿元。

2、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目前,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64万亩,占总面积的84%;机电排灌面积296万亩,占68.5%。总投资2亿元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孝感段去年开工建设。去冬今春,全市投入21亿元,重点开展了防洪保安、农村饮水安全、闸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抗旱应急水源、小型农田水利、生态文明等七大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8667万方,改善灌溉面积61万亩。今年,各县市区计划整合项目资金8.1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如,孝南区对西河、陡岗、卧龙等乡镇的25个村的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面积达4.4万亩,总投资10607万元,该项目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等工程基本完成,计划在今年12月全部完工。二是加强农业装备建设。①设施农业,全市建成大棚近20万个、2万亩,其中育秧工厂84处,工厂化育苗栽插大田22万亩。②农机装备,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0.7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3%。今年春耕关键季节,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现场会,推广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共投入各类农机具3.4万台套,机收油菜50多万亩,机播(机插)早中稻200多万亩,分别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③气象装备,建成气象观测站114个,人工增雨作业装备火箭架8套、专用作业车辆5辆。④市场设施,初步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农贸市场为基础、经纪人为纽带,产地和销地相衔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粮食粮食仓储规模达到45亿斤,每年粮食净调出量超过10亿斤,水产品调出超过7亿斤,生猪调出70万头。三是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汤俭民领衔,整合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先后培育出13个水稻品新种(其中11个为香稻),6个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广两优香66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四是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①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每年设立8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电子商务发展实行奖补。②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组织14家企业与武汉农云网达成合作协议,免费加入武汉市农业电子商务协会,参加农产品电商培训、网上销售等业务。上半年举办农村电子商务培训18场、1200多人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开展电商的超过20%,涉及8大类、360多种产品。湖北吉盛坊食品公司去年仅一款产品“星空棒棒糖”在淘宝网爆销1400万元。③建成农业信息化服务“一网四系统”,“一网”就是“孝感农业信息网”,“四系统”就是农业应急管理系统、“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可视化预警系统。农时季节每晚在孝感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信息,在市州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亮点工作。

3、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7月底,全市90%的村完成土地调查测绘阶段工作,50%以上的村完成建立登记簿阶段工作,订立合同48万份,建立登记簿35万份,颁发权证11.4万份,达到省要求的日历进度,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成。其中云梦县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县,去年通过了省里的考评验收,大悟县、安陆市今年4月通过了省里的检查考评,考评结果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①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4695家,面积62万亩。②家庭农场2518家,比去年底增加481家,经营土地面积21.6万亩,其中28家名列全省首批示范家庭农场。③农民合作社7242家,比去年底增加258家,社员4.6万个,注册资本88.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超过36万户,其中,国家和省级示范社95家。④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289家,比去年底增加73家。三是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43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5.7%。

4、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突出科学谋划。从2006年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历经村级试点、整镇推进试点和“一线一点”三个阶段,试点范围由点成线,由线及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去年12月,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今年,全市启动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在五年内建成600个美丽乡村,逐步形成城市+小城镇+“美丽乡村”+保留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试点村规划与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三类新社区建设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等相衔接,重点突出示范线、农村小集镇、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中心村,按照“全域规划、产业支撑、设施延伸、服务覆盖、生态文明、治理创新”的要求,成线状、片状有序整体推进,建设富裕、清洁、生态、幸福、和谐“五个家园”。今年启动206个美丽乡村(自然村落)创建工作,涉及乡镇109个、行政村202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计划统筹实施项目744个,投入资金12.3亿元,其中过千万的项目22个。二是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推广现代农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新型服务业带动型三种产业兴村模式:①现代农业带动型,推广薯-稻、萝卜(红菜苔)-中稻、虾鳖鱼稻等“一高三新”农业,形成连片千亩以上基地,带动农民增收。②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特色资源,引进或兴办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村民就近就业,建设美丽乡村。③新型服务业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农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村服务业。三是突出环境整治。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清洁乡村工程,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宅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清五改”,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三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绿色开发,推进“绿满澴川”行动,建成王杨线、应汤线、观音湖线等绿色长廊7条、近200公里;因地制宜的种植果树、花草、苗木、蔬菜等植物,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四是突出村级治理。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健全3个“1+X”基层综合服务体系(基层党组织+组织、队伍、平台等),推广“袁少敏工作法”,加强“三支队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干部)建设,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健全民主监督的机制,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下步重点,一是抓抗灾生产夺丰收,二是抓服务三农促增收,三是抓全面发展保目标,力争实现全年三农发展目标。

建议:①加大投入,实施一批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②加大投入,实施一批农田水利、堤防建设项目,提高防汛抗灾能力;③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